本报记者 王栋琳 北京报道
央行出其不意加息,股市遵循“惯例”上涨。综合各方观点,加息效应累加,更多体现在对通胀预期和经济偏快增长的抑制作用上。加息“慢跑”有利于扫清股市健康成长中的“路障”,有利于抑制资产泡沫过度膨胀,目前还不会改变资产价格上涨的趋势。
股市运行基础更加健康
昨日市况证明,加息再次充当了股市上涨的“催化剂”。专家认为这并不奇怪,国际经验证明,只有利率上升到一定程度、改变经济预期后,资产价格才不再继续膨胀。因此,不断加息的过程,就是抑制资产泡沫过度膨胀的过程。
毫无疑问,加息目前丝毫不会动摇牛市的基础。多位专家指出,从投资来看,目前贷款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例在20%左右,贷款利率提高不会使企业投资“断流”。而且,目前多数企业的高投资回报依然支撑投资增长,与40%以上的利润增速相比,7%左右的贷款利率不会成为阻碍。
从银行角度看,由于活期存款占银行存款比例一半左右,因此,历次加息反而使得银行利差继续扩大。中报显示,上市银行的存贷利差、净利差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以浦发银行为例,上半年平均存贷款利率差同比上涨0.48个百分点。这一方面不会影响银行业绩增长,另一方面也继续鼓励信贷发放。
从资金来看,连续加息、减利息税的确可能对一部分储蓄资金起到稳定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短期的。只要居民看到资产价格继续上涨、对未来股市预期乐观,则储蓄资金仍会继续注入股市。在升值与加息的双重作用下,外部资金也会更加青睐A股市场。
尽管加息目前还不能完全遏制住投资和信贷的高增长,但小幅加息却是央行必须采取的措施,是“分内之举”,以抑制趋势的恶化。这是有利于宏观经济和股市运行环境更加稳定的举措。
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张杨认为,虽然短期加息行为不会抑制经济体中的过度借贷和投资,但逐步提升利率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并逐步改变部分乐观的预期是必要的。
坚决打压过热势头
综合多方观点,年内第四次加息延续了央行一贯的紧缩思路,是对经济运行中的“过热偏快”进行的打压,而不是针对股市。相反,紧缩政策有利于挤压宏观经济和股市中的不健康因素。
此次加息至少有三点“意外”:央行年内加息选择在周二而不是周五,这是“意外”之一;7月21日刚刚加息,未出“观察期”再次动用利率工具,这是“意外”之二;次级债危机蔓延,美联储刚下调再贴现率,全球降息预期加大之际,中国却逆“势”而为。
多数分析师认同,7月份创出10年新高的CPI,是促使央行打破惯例、“猝然”加息的一个重要动因。央行声明,此次加息是为了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中投证券报告认为,央行近几个月频繁加息是希望抑制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增长。
至于中国央行逆全球出现减息迹象而动,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天相投资顾问公司首席金融分析师石磊认为,正是由于美国次级债的影响,关于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增加,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角度看,留给央行加息的时间已不多了。因此央行可能抓紧加息的时机。
另外,“意外”的加息也受到信贷投放过快的压力。7月新增中长期贷款1869亿元,占新增贷款80%。
无论通胀压力,还是流动性、信贷增长压力,都反映出经济过热的风险上升。央行以连续小幅加息来表明对这种势头的坚决遏制,股市也从中受益。长江证券分析报告认为,此次加息更多反映出央行对目前经济运行过热倾向的紧缩姿态。
调控累加效应温和释放
综合来看,温和小幅的连续加息,再加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央票、公开市场操作、特别国债等调控手段,加息“慢跑”对于经济过热的抑制作用将逐渐释放。股市的运行环境也将更加健康。
从流动性角度看,在以上措施综合治理下,流动性过剩局面已得到好转。银行超储率6月末为3%,比去年末降低了1.78个百分点,比今年2月末降低了0.66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认为,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空间已经大为缩小,这也是此次动用利率工具的原因之一。
从市场收益率角度看,连续小幅加息将有效抬高市场收益率水平,间接抬高融资成本,逐渐起到抑制经济过热的作用。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高级研究员林朝晖认为,从历史数据来看,加息可能带动央票利率抬升,从而撬动短期和长期收益率的缓和上行。
从通胀压力来看,尽管加息不会直接减缓食品价格涨幅,但小幅加息可以有效降低通胀预期,逐渐使偏高的“感受通胀”接近“实际通胀”。小幅加息对于价格上涨向更多领域传递也起到抑制作用。
专家认为,小幅度连续加息一方面避免了大幅加息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给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以逐步适应的过程,在逐步调整中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减少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是明智的选择。不排除四季度再次小幅加息的可能。(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