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不同于基金:有很多第三方机构对基金的各项指标定期把脉,投资者据此可以选择。但在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参考的标准却十分匮乏,除了凭借银行的宣传资料,再有就是依赖对某家银行的习惯与信任。近日,由和讯网公布的银行理财产品评测报告,为投资者打开了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全景图。
今年上半年,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和外币理财产品共760只,其中预期收益在10%以上的产品占20.79%,预期收益在20%以上的占10%,高收益的产品正在逐步增加。预期收益率1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与A股市场“打新股”相关。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殷剑峰预计,今年是银行理财产品超常规发展的一年,发行总量可能突破2千只,发行金额可能达到1万亿人民币,人民币产品数量将开始超越外币产品。
高风险承受力的客户历来不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对象,因此,银行为了迎合多数客户的需求,产品设计历来趋向保守与稳健。在此次测评的银行理财产品中,保本类产品占95.66%,保证收益类产品占63.03%,保本但不保证收益的产品占32.63%。在投资期限方面,6个月以下的产品占21.05%,6个月至1年的占30%,1年至2年的占40%,2年以上的仅占8.95%。
银行理财产品紧跟市场动向,2005年以商品(石油、黄金)为主,2006年迄今转向股票和信用资产,还出现了联接CPI、贷款利率的产品。统计显示,预期收益率1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与A股市场“打新股”相关,即集合投资者的资金用于申购新股。虽然新股的中签率低,但理财产品集中的资金量大,中签机会高于个人投资者,新股上市首日通常有百分之几十乃至百分之二三百的涨幅,从而推高这类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一般均在15%左右。
有的银行还通过金融创新,为此类“打新股”产品添加其他的投资工具,进一步提高预期收益率。北京银行的“股乐齐鸣”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为4%至20%,其不仅投资于A股的新股申购,同时还与中国移动、建设银行和中国石化等5只香港股票的表现挂钩,使投资者获得境内外股市的收益。中信银行的新股申购4号产品添加了优质信贷资产,实现“忙时打新、闲时放贷”,产品的整体预期年收益率为4.5%至18%。
“打新股”产品的收益虽然较高,但银行并不保证最低收益,实际收益将随市场的变化而波动。在保证收益的产品中,收益较高的是和信托贷款相连接的产品,预期年收益率一般在5%左右。
殷剑峰提醒投资者,部分产品的理论预期收益、实际收益显著低于银行的宣传。另外银行理财产品设计虽然相对保守,但投资者还需关注市场风险。如短期关注股票市场的波动,经济周期性对信用产品的影响;中长期关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殷鹏)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