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级债危机仿佛一面镜子,映射出盛世浮华之下,金融“大厦”脆弱的一面。中国资本市场目前也站到了一个历史高峰上,市场各方,无论是监管者还是投资者,都应以次级债危机为“鉴”,对繁荣背后的风险保持警惕。
美国次级债危机揭示出众多被低估的风险。
一枚硬币有两面
历史一再证明,高收益与高风险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可惜,面对周围人赚钱的“示范效应”,面对臆想中的利益诱惑,人类的贪婪本性往往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并挣脱理性之缰的束缚。美国房地产和次级债投资者如此,中国股市上一些狂热的股民和基民也是如此。
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中,受害最深的,一是靠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炒房的投资者,二是全球大大小小买了次级债的投资机构。
美国新屋销售价格从1998年至去年三季度,几乎翻了一番,受房价上涨预期推动,很多人在楼市高点上不惜借高利率的次级抵押贷款炒房。
然而,目前新屋销售房价已从最高点下降10%以上,加上高额贷款利息,2006年以后入市的炒房者都遭遇了惨重损失。
购买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衍生品——次级债的投资者的损失更加难以计算。过去几年,次级债规模滚雪球般膨胀,许多美国、欧洲的大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都购买了次级债。专家测算,仅去年一年,次级债销售额就达4500亿元,这部分次级债目前都是净亏损。尤其是欧洲的投资机构的损失,远远超过美国的机构投资者,他们不得不为美国楼市的衰退而“垫底”。
在此次危机中饱尝苦头的炒房者和次级债投资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热衷于跟风投资、欣喜于账面浮盈的同时,忽视了火热市况背后日渐积聚的风险。在中国股市登上5000点继而又突破5300点高位的今天,投资者们为股票和基金的“财富效应”所吸引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同一“硬币”的另一面——正在聚集的市场风险?
流动性的泛滥与脆弱
如若追根溯源,多数专家认为,“9·11”之后美国低利率政策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乃是今日次级债危机的“祸根”。
一部经济史表明,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无论是外来资金还是内生因素造成的流动性泛滥,最终必将反映为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飙升。流动性过剩可谓通货膨胀、股市泡沫、楼市泡沫、经济过热的“始作俑者”。
然后,靠流动性支撑的市场基础终究是不牢靠的。这次美国次级债危机因房价持续下跌而爆发后,原以为取之不尽的流动性,仿佛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信贷链条断裂,货币市场利率飙升,股票市场暴跌。弥漫在市场上的风险厌恶情绪,驱动由衍生品创造的流动性大举撤退,流动性撤退造成社会资金链断裂,资金链断裂又使得危机被数以倍计地放大。
回观我国现状,一个时期以来,流动性过剩已构成金融运行中比较突出的矛盾,而且已经导致资产价格膨胀。当制度性变革效应已然释放、上市公司中报业绩已经明朗之后,流动性过剩几乎已成为眼下推动股市上行的惟一动力。在此情况下,因某种必然甚至偶然的原因,人们对资本市场的良好预期一旦逆转,市场的大幅震荡便在所难免。风险当头之际,流动性也就不再过剩甚而可能短缺了。那时,人们或许会感叹:成也流动性,败也流动性。
关注宏观调控信号
股市有震荡。股市有风险。但是谁也不愿意看到大幅震荡,谁也不愿意遭遇过大的风险。因此,投资者教育,风险提示,便应是负责任的媒体和分析师们经常性的“功课”。与此同时,适时、合理、符合市场规律的调控,也可以削弱市场调整的幅度,避免剧烈的震荡。
在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美、欧、日、加、澳等央行先后采取各种方式向市场融出较低利率的资金,或者直接降低再贴现率。印尼、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央行则抛售美元,稳定本币汇率。凡此种种,虽然都是“亡羊补牢”,但它们的启示在于,即使在危机发生之前,管理层也有很多机会和办法来避免风险不断酝酿和“发酵”。
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为例,迄今为止的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虽然不是直接针对股市和楼市的,但连续的紧缩就是一种警示,终究会抑制资产泡沫的膨胀。
此外,开通个人投资港股“直通车”、发行特别国债、大力回笼过剩流动性,以及各种财税、行业调控政策,虽然不会立竿见影地抽走股市资金,但都有利于抑制市场的盲目性,有助于市场更加健康平稳地运行。
所以,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管理层,都应该正确看待登上历史高位的股市,正确看待风险,正确看待调控政策。否则,不顾风险、盲目追求的股市“浮盈”,很可能会使你的投资理想变成“水中月”、“镜中花”。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