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放
周二,沪深两市强势震荡、再创新高。从盘面看,以中国远洋、中国联通和中国石化等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明显成为市场的亮点。
我们认为,沪深两市在5000点之上的投资主题,依然是经久不衰的优质蓝筹股。但如何挖掘和发现优质蓝筹股,将是投资者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牛市行情发展到中期阶段,只有那些被市场低估的板块和个股,才能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和追捧。从近期盘面看,钢铁、有色、煤炭、纸业和电力等板块,成为市场主流资金的吸纳对象。投资者必须注意的是,高速公路板块仍是目前被市场严重低估的板块之一。以皖通高速、中原高速和赣粤高速等为代表的高速公路股,在近日的突出表现,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认为,在牛市行情向纵深发展之际,高速板块有望形成“燎原之势”,贯穿9月行情的始终。
行业经营普遍向好
过去15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巨大发展。在第八、九和第十个五年规划期间,中国建成了大约41000公里收费高速公路,其主体构成了国道主干线系统。中国稳定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公路运输需求稳步增长的保证。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认为,行业持续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
统计数据显示,路桥类上市公司上半年经营向好,反映出整个行业正处在较高的景气周期。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11.5%、工业增长18.5%、消费增长15.4%,各项指标均创下本轮周期的新高。由于宏观经济的高景气度运行,全国公路货运、客运周转量同比累计增幅分别为16.9%和11.9%,均远远高于去年11.4%和8.2%的同期水平,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居民消费能力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汽车、尤其是乘用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上半年汽车销量同比累计增速高达23.7%,也直接拉动了高速公路车流量的增长。
同时,计重收费对高速公路公司业绩提升非常明显。例如增长最快的赣粤高速,上半年公司通行费收入10.52亿元,同比增长46.61%,通行费较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江西省自去年7月1日开始实行计重收费,提升了上半年通行费收入。
权益转让促进外延式发展
另外,市场对《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办法》的出台有一定预期。据悉,新办法将对《管理条例》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办法中的一些内容以及细节问题进行较详细的规定,如转让标的、转让程序、转让审批等细节。新《办法》的基调,应为允许公路收费权在新《办法》指导下转让,并对上市公司外延式发展起促进作用。
在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外延式规模扩张中,绝大多数沿用收购营运成熟公路的扩张模式。从近几年的运作来看,这一模式实际效果较好,对增厚公司业绩和加强成长性具有重要作用。在股改过程中,一些公路公司的大股东都承诺在未来支持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收购其持有的优质路产,为这些高速公路公司未来的发展增添了空间和动力,如山东高速和福建高速等资产注入计划就较为明确。
目前,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主要通过两种模式进行资本扩张。其一,由于上市高速公路里程仅占2005年年底通车总里程的20%左右,还有大量收费公路没有上市,这无疑为公路上市公司提供了收购目标。其中,赣粤高速正是通过这种收购模式,不断注入成熟路产,进行资本扩张。其二,一部分公路上市公司通过自筹资金进行直接建设和修筑高速路网,然后进行收费管理。其中,中原高速属于这种情形。由于高速公路公司通过资产收购实现规模扩张,或者直接建设经营新路等扩张模式,在未来5年内,都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估值偏低吸引资金关注
交通运输业受益我国GDP的高速增长,其基本面持续良性发展,无疑推动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
实际上,高速公路、海运、港口和物流等交通运输板块,曾在2004年以防御性投资品种风靡市场,基金、保险和QFII等机构投资者以其收益稳定、持续增长为投资着眼点,不断买进和推高,有效回避了当期宏观调控对周期性资产配置的影响。从目前情况看,高速公路板块平均动态PE远远低于市场整体PE,也低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2008年平均PE水平。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高速公路板块处于估值“洼地”。
高速公路板块中,具有优良路产资源、成本控制良好的公司将保持20%以上的业绩增长。从盈利预测的情况来看,公路行业保持了相对快速稳定的业绩增长。因而,行业整体估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而在市场整体高估值的情形之下,体现了其特有的防御性和进攻性。
从近期盘面看,以皖通高速、中原高速和山东高速等为代表的高速公路股,在盘中不断出现放量走高的情形,从二季度报表看,基金、社保、券商和QFII等机构投资者逐步在公路行业中增仓“淘金”。我们认为,目前高速公路板块有望成为市场持续性热点,引领市场向纵深发展。其中,皖通高速(600012)是安徽省唯一的公路类上市公司,安徽地处华东和华中交汇处,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一步融合,皖通高速将从周边各省的经济融合中得到可观收益。从走势看,该股股价较低、放量吸筹明显,后市上涨趋势的延续值得期待。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