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25天,两度加息!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14日宣布,决定自9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02%提高到7.2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18个百分点。
这将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加息,同时此举也创下了央行历次利率调整间隔时间最短的频率。前一次加息时间为8月22日,期间间隔为25天。
遏制通胀决心 即便如此,多数经济学家并未感到丝毫意外。鉴于8月份CPI刷新十年来高点,中国已经连续9个月处于实际负利率中,且实际负利率水平已经高达3%,“未来加息空间巨大”已成共识。
“此时加息并不意外。”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看来,8月份CPI增幅数据出来以后,市场已有预期,当天股市大跌,算是作出了提前反应。
国家统计局本周早些时候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6.5%,增幅创下十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随后,海关总署公布了创出有纪录以来次高水平的8月份贸易顺差。
高盛研究团队14日发表评论指出,本次加息,特别是结合9月6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及向商业银行直接发行人民币1500亿元央行票据、向市场发行特别国债的举动,表明了央行和监管当局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决心。
中欧国际商学院教授许小年与高盛的看法如出一辙。许小年称,此次加息显示出央行遏制通胀的决心,绝不能让居民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货币政策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打消居民的通胀预期。
事实上,早在上周一,央行行长周小川就已明确表态,对通货膨胀感到担忧。
央行在昨天发布的公告中亦再度提及,加息举措目的之一即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抑制通胀存疑 但本次加息能否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持保留态度者甚多。
“利率难以成为利剑。”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建臣教授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加息来缓解流动性过剩、抑制经济过热,这一货币政策效应正在逐渐减弱。因为中国长期处于负利率时代,百姓社保制度的缺失和投资渠道的狭窄,使得加息的效应要么被提前消化,要么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
吴晓求将加息更多视为一种政策姿态:“央行需要在宏观调控中有所作为”。
吴晓求认为,加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目的是使银行存款利率达到一个均衡的水平,不能一次到位。经过此次加息,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提高到3.87%。但只有达到5%以上,负利率的状况消除了,调控的效果才会显现。
据新华社13日报道,出席和列席于8月下旬在京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的部分人员认为,“本轮宏观调控已持续四年多,国家有关部门虽然已经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但效果尚不明显”。
针对治标不治本的现状,新华社援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的话称,应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目标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加息不要再“走走停停” 多数市场人士的判断是,央行接下来连续加息,已无悬念。
许小年建议,央行此次加息后请不要再“走走停停”,小幅缓慢加息作用有限,必须再次尽快加息。
高盛也认为,央行将出台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如再次加息27个基点、更积极地回笼流动资金(可能通过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对商业银行的“道德劝说”力度以抑制放贷。
法国巴黎银行经济学家孟原的看法也大同小异。孟原称,由于实际存款利率仍然偏低,因此央行年底前可能还会有2-3次加息。孟原的理由是,本周公布的货币供应数据和昨天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仍表现强劲。
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人民币6.67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7%,增速高于1-7月的26.6%。由此推算,8月份投资增速应为27.3%,较7月份明显加快。
其中,处于调控重点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前8月为1.4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0%,增速快于1-7月的28.9%,继续创出2005年来的新高。
腾挪空间已不大 但持不同看法者亦不在少数。
就上述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汇丰银行香港经济学家屈宏斌指出,这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尤其是考虑到最近的出口和工业增加值增速下滑的数据。看来这是反映了经济增速已经达到顶峰甚至略微放缓的信号,至少是不再加速。
麦格理经济学家Cavey预计,年内央行最多再加一次息。
ING经济学家PrakashSakpal也与Cavey的看法一致,央行年内将再加一次息,时间可能在第四季度。他补充称,在贸易顺差收窄之前,央行紧缩步伐不会停止。但今后的加息频率或许不会再像今年这么高,其可能通过不断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达到吸收流动资金的目的。
“央行的加息必须同时配合汇率政策,配合人民币升值来遏制通胀,仅靠加息遏制通胀"势单力薄"。”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张明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美联储可能在9月18日减息,中美利差在收窄,央行不可能大幅度加息。
给央行加息留下的腾挪空间已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