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金融市场日趋紧迫的流动性不足问题,近一个月来,全球各央行纷纷采取紧急注资措施。以8月9日欧洲央行、美联储以及日本央行的联手注资为开端,截至9月14日,欧、美、加、澳、日等国央行共向市场注资7000多亿美元。
那么,7000多亿美元的注资究竟给市场带来了什么?
市场依然流动性不足 有分析师认为,央行注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者对美国信贷市场前景的担忧,新鲜血液的注入也会给股市带来一定的提振与支撑。同时,央行的注资也使得多家陷入融资困境的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起死回生。但注资能否从根本上重拾市场信心还有待观察。
常识告诉我们,对高烧的肠胃炎患者而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退烧。物理降温以及点滴注射都能达到降温目的。但就效果而言,点滴注射无疑是效果最好的,既可退烧同时又可消除部分炎症。
而目前正遭受次债危机冲击的金融市场犹如此类患者。注资就如物理降温,面临资金饥渴的金融市场高烧不止,资金一经注入,马上就可降温,但是没过多久,高烧可能又会重演。同时,资金若注入过多,就像降温过度,虽然退烧已退,而感冒又起。
各央行的持续巨额注资,导致了部分市场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从而不得不从市场回收资金。9月11日,因局部市场流动性过剩,欧洲央行从市场收回600亿欧元的短期资金。花旗集团驻伦敦的资深欧洲经济学家尤尔根·米歇尔斯称,收购行为说明欧元区货币市场出现了失衡的局面。米歇尔斯表示,这表明市场资金是充足的,但流动性却处于停滞状态。
此外,央行注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流动不足带来的市场恐惧心理,但在利率调整方面,效果并不显著。因市场流动性紧缩,近期短期利率急剧提高,远远高于央行的目标水平。数据显示,商业银行3个月的期美元,欧元,英镑借款利率与指标借款利率间的差异仍在逐渐扩大。英国银行家协会首席执行官克纳特表示,各国央行的注资行动只是缓和了短期利率,而3个月期和更长期的借贷利率仍令人担心。
注资或加剧道德风险 由此可见,注资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事实上,对于欧洲央行的注资行为,各界也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英国央行行长金恩和加拿大央行行长道奇均对注资的效果公开表示质疑。英国央行更是反对注资的“准彻底主义者”。在8月21日之前,英国还是唯一没有向市场注资的西方主要国家———不过,面对愈演愈烈的北岩银行危机,英国银行最终也免不了采取注资举措。
英国央行认为,市场动荡代表了一种更为实际的风险评估方式,应该为市场所接受。此外,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商业周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应由市场自我调整、自我消化,没有必要强加干预;也有人认为,次贷危机对个别不负责任的金融机构及个人而言是一个很好的警示,而央行的注资行为显然使此类机构轻易逃脱了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道德风险,降低了市场对风险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未来金融市场的稳定埋下安全隐患。另外,还有人认为,注资可能会再次推高经济增速,从而导致通胀风险。
降息更需慎之又慎 那么,注资既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是不是就可弃之而选择降息呢?
正如前述类比,降息就如点滴注射,既可达到退烧目的,又可间接帮助体质恢复。但并不是所有体质的人都适合点滴注射。要降息,首先要看是否达到降息条件,即次贷危机对各经济层面的影响是否达到了必须降息的程度。对于又面临通胀上行风险回升的欧元区以及美联储,是否降息尤其需要谨慎对待。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近日在其著作中提出,要想将通胀率控制在1%到2%的合理范围,就意味着未来的利率可能要增长至目前的两倍,这种境遇显然会令欧美央行陷入两难。退一步讲,即使基于安抚民心、使市场重拾信心的考虑,或者迫于美国政府、国会的政治压力而采取了降息举措,降息也决不是标本兼治的手段。(孙晓辉) (来源:人民网-《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