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TCL、康佳、厦华等纷纷启动液晶模组生产计划
证券时报记者刘思辰
本报讯最近,我国第一条电视液晶模组生产线在海信投产,从而结束了我国彩电行业液晶模组全部依赖进口的状况。
据了解,同期TCL、康佳、厦华等也都纷纷启动了向上游液晶模组生产延伸的计划。
家电厂商的这些动作预示着未来液晶电视的制造成本将会下降,这无论是对于厂商还是对于消费者,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预期。
厂家争相投建液晶模组
据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念春介绍,目前包括TCL、厦华、康佳在内的众多液晶电视生产厂商都有生产液晶模组的打算。“大家都在做这个事情,只是进度有些不一样。”王念春说。
据了解,目前海信液晶模组的项目规划和一期目标已经制定完毕,第一条年产50万片15英寸到42英寸液晶电视模组的生产线以及屏的维修线体,已经在海信建成投产。从2007年到2009年,海信计划投资7亿元完成5条模组生产线的建设。2009年5条生产线全部完成,届时海信电视液晶模组年产能将达到300万片。
同时,另一电视龙头企业TCL目前已经委托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所,进行液晶电视模组一体化制造项目的环境影响专题研究。TCL将投资13.96亿元,建设由中游模组至下游整机的一体化现代工厂,工厂主要是新建32"-42"HD(高清)和46"-56"FHD(全高清)液晶电视显示模组(LCM)生产线,两组生产线的年产量分别为168万件和65万件。工程预计建设工期为12个月。
而深康佳也在8月份的公告中提到,公司就液晶业务,与包括台湾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一些液晶屏供应商做过初步探讨。
银河证券分析师朱力军表示,我国厂商自建液晶模组的动力主要在于对上游资源的占有、成本的控制、后续产品的开发三个方面。“厂家对上游技术方面的资源占有的越多,对下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及发展就会更有把握;从后续产品新功能开发,加大产品差异化角度来讲也是极为有利的。”朱力军说。
成本关键在“屏”价
电视液晶模组作为液晶电视中最重要的关键部件,它的成本占到了液晶电视总成本的60%到70%,而其中显示屏的成本又是模组成本中最主要的部分。
银河证券分析师朱力军介绍,液晶模组本身的技术含量并不高,真正在技术上难以做到的是液晶模组的主件———“屏”。目前海信生产的液晶模组是在和台湾、日本等公司的合作下进行的,这些公司负责提供液晶显示屏,海信在显示屏的基础上进行模组的制造。“目前只有夏普、三星等几个国际上技术很强的公司可以生产液晶显示屏,我国的企业想要制造液晶模组就必须和屏供应商合作。”朱力军说。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念春表示,现在液晶电视在中国每年的销售增长率超过50%,需求量非常大,即使国内的液晶模组生产厂商全部投产,在产能上也不会出现过剩的问题。不过她表示,能否盈利则不一定。“因为人人都这样做,那么就给价格往下走提供了一个空间,先做的可能会占据一定先发优势,做得会更好一些。”王念春说。
提到自主生产液晶模组对厂家盈利能力的影响,银河证券分析师朱力军介绍说,根据液晶电视产量、各厂商更新换代的速度不同,他们拿到的“屏”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各厂家对库存的管理,生产的管理也不一样,这样就造成了各个厂家生产利润率不同。“平板电视特别是小尺寸的价格降得非常快,这就对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产品周转率、以及成本控制等等有比较高的要求,各个企业成本都不一样。”朱力军说。同时他表示,由于各厂商成本不一,所以液晶模组投产后,各厂商成本的降幅不好综合估算。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