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奠定了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五金机械、纺织化纤四大传统产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化工为四大新兴产业的工业格局
古城余姚新貌。
余姚风光秀丽,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
30多年前,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让人们记住了古城余姚。在随后近30年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余姚市凭借着“弄潮儿”姿态和吃“头口水”的勇气赢得了更多人的赏识和尊重。
作为浙江“块状经济”代表区域之一,发展高峰期的余姚曾有35项“特色经济”。经过优化整合,余姚逐渐奠定了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五金机械、纺织化纤四大传统产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化工为四大新兴产业的工业格局。
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提速的背景下,余姚的交通状况将发生彻底改变,成为长三角南翼交通的黄金联接地。已贯通的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即将动工的嘉绍跨江通道,将使余姚“左右逢源”。
长三角南翼交通“节点” 余姚北濒杭州湾、南屏四明山、西连绍兴上虞市、东接宁波市,面积1527平方公里,是宁绍平原的中心,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
余姚所在的宁波市,一直被称为陆路交通末端,铁路在此戛然而止。但随着近年长三角风起云涌的“路桥运动”,相对不便的交通状况逐渐成为历史。如今,329国道、沪杭甬高速、京杭运河横贯该市境内,在建中的甬台温铁路将使铁路延伸向浙南闽北沿海地区。目前,余姚至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和宁波北仑港分别只有30分钟和40分钟车程,到萧山国际机场仅1小时车程。
深刻改变余姚交通格局的,是将成为长三角主要交通脉络的两座跨海大桥———已贯通的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即将动工的嘉绍跨江通道。这两座大桥南端分别位于上虞和慈溪,使恰处中间位置的余姚可“左右逢源”。
“一直以来,余姚资源相对匮乏,城市建设基本依附329国道,面南背海,呈带状发展。杭州湾大桥完全改变了这一状况,余姚一跃成为交通枢纽,进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余姚市委书记王永康说,“跨海大桥建成后,余慈(溪)地区将成为宁波对接上海的北部门户和"黄金节点"。”为迎接“大桥经济”,余姚已引进一批关联度大、牵引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作为迎接“大桥经济”主战场的余姚工业园区已引进工业项目50个,总投资60亿元。
与此同时,余姚正加紧建设“一横两纵”的骨干交通线,使之与杭州湾大桥对接。目前,余慈连接线、329国道复线一期工程、南北快速通道均已动工兴建,总投资近20亿元。另外,连接杭甬客运专线、余慈轨道交通等项目的余慈客运交通综合枢纽已定址。
“块状经济”多点开花 追逐市场经济大潮,使位于杭州湾“V”形发展带的余姚迸发出无限活力。去年,该市实现GDP359.57亿元,同比增长15.4%;2005年度全国百强县榜单中列第18位;在刚刚公布的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则跃居第9位。
给余姚经济注入活力的因子是“块状经济”。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的报告显示,余姚是该省“块状经济”起步较早和发展最快的县(市)之一,发展高峰期共有符合标准的“块状经济”35个,后经优化整合,筛选为8-10个。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塑料业。让外界惊叹的是,余姚并非塑料原产地,却打造出全国最大的集塑料原料、塑料制品、塑料机械、塑料信息、塑料博览会于一体的大市场,被誉为“中国塑料王国”。作为全国最大的塑料专业市场,余姚中国塑料城吸引了国内所有大石化企业和20余家国外石化巨头入场设立代理公司,去年成交额241.6亿元;同时,塑料城网上市场实现交易额380.2亿元。去年底推出的“中国塑料价格指数”,成为引导国内、影响海外塑料行情的“风向标”。
工业方面,余姚已形成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五金机械、纺织化纤四大传统产业为主导,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化工四大新兴产业突起的格局。依托于特色产业,全市有各类商品市场79家,其中成交额上亿的有18家,形成了以中国塑料城、中国轻工模具城等为支柱的生产资料市场集群,去年,各类市场成交额340.4亿元,同比增长14.3%。占地31.6平方公里和24.5平方公里的“浙江余姚工业园区”和“余姚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推动余姚工业经济的两大引擎。
“中国模具之乡”、“中国水暖器材之乡”、“中国消防器材之乡”、“中国灯具之乡”等称号,无不佐证了余姚“块状经济”的强盛。统计显示,该市共16家企业31种产品的产销量居国内同行前10,其中9家企业的13种产品位居国内同行首位。
有望成为余姚经济新动力的是裘皮服饰业。据了解,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余姚中国裘皮城将于今年10月开业。余姚的目标是,将中国裘皮城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裘皮服装交易中心和裘皮原料交易中心。
“创新驱动”谋跨越 与长三角许多城市一样,余姚也面临着传统产业附加值较低,经济呈粗放型的特征,这使古城余姚决意转型。2006年,该市科技投入达1.3亿元,占财政支出5%。截至去年底,余姚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宁波市级4家;高新技术企业60余家,其中国家级9家,去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70亿,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拥有中国名牌6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浙江省名牌25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
今年,余姚“创新驱动”战略继续深化。年初,余姚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五大跨越”战略,第一条就是“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7月23日,余姚作出《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将自主创新作为余姚发展的新动力和主导战略,提出“在全省率先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从现实来看,自主创新战略是余姚的主动选择,也是余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唯一选择。”余姚市长陈伟俊说。
《决定》中设定的诸多目标足见余姚的决心。如: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品牌经济占经济比重达30%;新增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0个;50%的规模以上企业有技术依托单位;开发新产品800项以上等。
在“十一五”规划中,余姚明确了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现代和谐宜居城市“三大定位”,据此确立“一城三片,二带六廊”的市域功能布局。其中,“一城”指一个中心城市,即中心城区和姚北新城的组合城市,为市域综合发展片区;“三片”指三个功能片区,即姚东工业旅游片区、姚南生态旅游片区和姚西北工业发展片区;“二带”指以329国道为发展轴的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区域、以甬余夫公路为发展轴的市域产业发展带;“六廊”指六条生态走廊,这些生态廊道构成市域生态网络体系,以限制城镇无节制增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古城余姚: “余姚”因南有句余山,北有姚水得名,传说虞舜出生于姚江边的诸冯废墟,故姓姚。据史载,余姚春秋时期属越国,战国中期又成楚国辖地。余姚真正置县是在秦朝时,距今已有2200多年。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1995年,余姚市被国务院升为二类市。
余姚城素为县治所在,古城由南、北两城组成,双城合璧,别具一格。北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南城筑于明嘉靖年间。直至今日,余姚历史城区仍保存着较完整的古城区风貌。
河姆渡遗址: 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聚落遗址,1973年在余姚市河姆渡镇被发现。遗址总面积4万平方米,叠压着4个文化层,深度有4米。据测定,第四层距今约7000年,第一层距今约5000年。河姆渡遗址被称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里程碑,改变了只有黄河流域是中华远古文化摇篮的传统观点,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后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