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阳光化”始于2004年2月赵丹阳和他的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与深国投的合作,而这种私募基金借道信托公司发行信托产品成为私募“阳光化”的第一步。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有26只“阳光化”的私募基金亮相,资本市场中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公开博弈也正式展开。
在基金经理人才争夺这个市场上,私募基金更胜一筹,从年初至今,先后有博时的肖华、上投摩根的吕俊、景顺长城的李学文等明星基金经理人改弦更张,转投私募。而近期5只基金还爆出投资上电转债因操作不当而蒙受损失的“乌龙事件”,由此可以看出,公募基金在激励机制及风险监控等环节上与私募相比是不足的。
但从更为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投资回报率上,今年上半年除深国投·万利富达等4只基金跑赢大盘外,其余私募均落后于大盘42.80%的同期涨幅;如对比198只开放式偏股型基金61.13%的同期收益,私募基金27.24%的平均收益也是远低于开放式偏股型基金。由此可见,公募战胜私募,肯定有超越激励机制及风险监控等因素的因素。
首先,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对于收益追求的目标不同,私募基金追求的是绝对收益。通常来说,私募基金的收益率是扣除了20%分成后的净收益率,而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仅仅是扣掉了百分之几的手续费而已。
因此,在面对“5·30”、“9·11”这类些许分水岭味道的调整行情中,私募基金做空的动力则明显强于公募基金。究其原因就是,私募基金的收入从客户的收益中分成实现,讲求的是绝对收益,如果碰到类似“5·30”的市场调整,某私募基金从200%的收益率跌到100%,即使再回到200%,该私募基金也是无法从中分红的,而这样的业绩也就是无用功。因此,在普遍估值偏高的当前市场行情下,私募基金是不愿意冒险去追高的,反而是会进行减仓。因此,经过“5·30”、“9·11”两次调整后,私募大幅减仓A股也就是循序渐进的一个结果了。
公募基金则不同,公募基金的设计使得其在任何行情中都不可能完全空仓,因此其追求的是相对收益。举个简单的例子,即使市场的市盈率达到了60倍,如果其他基金的仓位都在80%以上,那么某家公募基金就不可能减到50%以上,除非它确定市场一定会下跌,但显然它将承担了市场因上涨而带来的净值的损失。此时,业绩的压力、排名的压力,以及基民因不满净值表现赎回的压力都会如期而至,这对于这家公募基金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公募基金谋求与其他基金共进退,从而形成“羊群效应”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今年以来的行情均为牛市行情,因此,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因其在收益追求上的不同也就产生了私募大批减仓、公募大批增仓,从而业绩大涨的现象了。
另外,资金驱动的市场行情使得公募基金被动做多。无论是从市场的绝对估值水平还是日成交量状况,当前的市场都具有较为明显的资金驱动型特征,而受公募基金业绩的良好示范效应,投资者投资基金的热情也只增不减。
随着基金资产的增加,持续的资金流入势必摊薄单位基金的净值,从而影响其业绩表现及排名,加之新基金还有一至三月的快速建仓要求,基金经理只能选择买入股票的方式来被动做多。
因此,基于上述两点,更多的市场因素决定了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迥异表现;而至于两者最终的胜负,只有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相信只有在股市周期经过一次轮回,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赢家是谁。
民族证券研发中心刘佳章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张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