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九月二十八日电 题:中国农业“丰收”在望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漫山遍野的包谷,将大地染黄。中秋时节,中国农村最繁忙的日子。一年耕耘,终有收获。田间地头,忙着秋收的农民,比往年又多了几分欣喜。
近年来,在突飞猛进的工业面前,中国农业的增长速度并不太惹眼。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三农”(农民、农村、农业)几成中国软肋。
如今,它的元气正得以恢复。中国的粮食产量在二00三年降到了历史低点。此后,逐渐恢复,并连续三年增产。到去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九千九百五十亿斤,成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
虽然自然灾害偏重,今年上半年,中国农业还是获得丰收,夏粮单产创历史新高。这已是第四个连续丰收之年。从许多地方的收成看,秋粮丰收几成定局。
粮价上涨后,产量的不断提高,对许多农民而言,就意味着收入增长。如今,中国农村,农民素质、生态环境、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也都有了较大改观。
这一切,都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在免除农业税后,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今年,仅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就将超过三千九百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中央财政每支出的六块多钱中,就有一块钱花在了“三农”身上。
在今年新增加的政府投资中,大部分都将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部还介绍说,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也会高于以往。
在中国《农业法》中,对每年用于农业投入的财政预算增长比例,已设定了最低标准。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城市开始反哺农村。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农业基础也得到了加强。
二00三年到二00六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中国共改造中低产田一点零二亿亩。原先大量“旱不能浇灌、涝不能排水”的田地,如今成了大片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良田沃土。
这些农田,对于提高粮食单产,扭转前几年全国粮食产量连年下滑趋势,确保粮食安全,乃至促进农民增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财政部还会再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七十六亿元,改造中低产田两千六百多万亩。对中低产田的单位投入标准,也在逐步提高。此外,节水农业、节水技术、良种引进和推广,也都获得了政府支持。
随着“多予、少取、放活”的不断推行,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面貌也都已开始改观。
秋收过后,中国农民如今正忙着秋耕、秋种,为来年的丰收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