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常常被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现在唱主角的究竟是谁呢?日前,麦肯锡咨询公司旗下的智囊机构——麦肯锡全球协会给出了一份详尽答案。经过6个月的统计考察,麦肯锡在长达176页的研究报告中,评出了当今主导全球经济走向的“四大天王”——石油美元、亚洲各国央行、对冲基金以及私人股本。
尽管这几个“演员”早已不是新鲜面孔,但自2000年以来的飞速扩张使它们在全球各地的金融市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大。不仅如此,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在未来5年内,这四位主角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戏份”还会翻一番。报告把它们称为全球经济“新权力掮客”,并指出:“它们表现出的强大影响力并非暂时现象,而将决定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
中国力量脱颖而出
与这些新掮客相比,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保险商所掌管的资金在全球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高。但石油美元、亚洲各国央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本实力正在迅速积聚,并日益在全球资本市场显示出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麦肯锡的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这四大市场参与者的总资产增长了近两倍。如果不考虑这四类资本之间的重叠情况,它们持有的总资产额截至2006年底已达到8.4万亿美元。在全球共计167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中占据5%的份额。也就是说,全球金融体系中每20美元就有它们的1美元。其中,中国央行更是显示出不俗实力。作为世界第五大资产管理机构,截至2006年底,中国央行管理的资产达到1.1万亿美元,其资产规模是全球对冲基金业自有资金的3/4。麦肯锡还在报告中将中国央行称为“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富有的独立投资者(尽管受到争议)”。
据统计,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亚洲各国央行在规模上仅次于石油美元投资者,截至2006年,亚洲各央行坐拥3.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如果全球经济不出现严重衰退,这一数字还会进一步增加。麦肯锡预计,到2012年亚洲的外汇储备将达到7.3万亿美元。
然而截至目前,亚洲各央行对庞大的外汇储备投资还较为保守,主要投向美国的政府债券。但报告认为,未来亚洲各央行势必将逐渐实现投资多元化,并逐步向风险领域扩张,这无疑将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而针对美国和欧洲对收购本国公司股权的担忧,麦肯锡建议亚洲主权财富基金应主动披露更多关于投资战略、风险管理机制和内部治理等方面的信息。
石油美元力量几何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迪拜收购”的字眼不断见诸报端。它们的实力到底有多大,麦肯锡算了一笔账:在油价处于每桶70美元价位时,石油生产商们每天有大约20亿的石油美元可供投资。2006年,石油出口国成为全球资金净流出的最大源头,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超过亚洲。麦肯锡估计,石油美元投资者(包括政府和私人)拥有的海外金融资产总额在3.4万亿美元至3.8万亿美元之间,在这四大市场参与者中名列首位。如果石油价格能稳定在每桶70美元左右,每年将有6280亿石油美元流入全球金融市场。
显而易见,石油美元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增加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石油美元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也正在形成金融市场的新趋势,促进了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其他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报告预测,未来几年石油美元投资者可能将对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和北非的金融深化起到更大的作用。
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的对冲基金在最近几年发展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支生力军。2006年底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达到1.5万亿美元,2007年中升至1.7万亿美元。根据报告,在英美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上,由对冲基金进行的交易占总交易额的30%至50%。麦肯锡认为,对冲基金在改善市场流动性、提高市场效率和加速金融创新分散风险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比以上的掮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很小,但影响并不小。它的发展或许有利于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并产生出股东维权的新形式,最终起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威力与危险并存
以上四类资本的崛起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球资本市场正发生着结构性转变。报告指出,这些资本大量流入美国,从而拉低了美国的长期利率。仅亚洲国家央行和石油美元就使美国的利率水平下降了约0.75个百分点。这助长了美国贷款的大幅增长,使住房价格和股价节节攀升。麦肯锡认为,就现有市盈率来看,股价处于合理水平,但它同时也指责这些资本加剧了全球范围的房地产泡沫,或许还有艺术品泡沫。
与此同时,它们还是经济动荡从一国蔓延到另一国的一个重要途径。麦肯锡在报告中指出,这四大权力掮客在推动金融市场进一步全球化的同时也催生出四大风险:石油美元投资者的飙升会引起一些资产的通胀,特别是流动性不强的资产如房地产价格高企;来自亚洲各央行及中东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在不断累积其自身金融影响力的同时增加了出于非经济动机而进行投资的可能性;而规模不断扩大的对冲基金则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造成市场的不稳定(在不久前发生并导致金融市场动荡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数家大型对冲基金损失严重,许多中小型对冲基金关闭);来自私人股本的信用风险更是不言而喻。
没有人能预言“新权力掮客”究竟会把全球经济带向何方,但其表现出的深远影响力正在受到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