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卫敏丽、孙闻)10月10日是第十八个“国际减灾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日前在参加“中国防灾减灾部长论坛”时指出,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逐步建立了海洋站、浮标、船舶、飞机、卫星等多种手段构成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业务系统,初步具备了对我国沿海风暴潮、赤潮、海冰和海上溢油等灾害的应急监测能力。
“监测是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海洋灾害立体监测能力的增强有效提升了我国的海洋灾害应对水平。”王飞说,以赤潮灾害为例,国家海洋局2001年起对赤潮实施立体监测,近五年来尽管赤潮次数和面积大幅度增加,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大大降低,平均每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海洋预报体系也初具规模,目前已建立了1个国家级中心、3个区域中心、10个省级预报台以及8个县市级预报台,初步建成海洋灾害预警报业务化系统,向政府和公众提供风暴潮、海浪、海啸和赤潮等海洋灾害预报、警报和咨询服务,并对海上溢油漂移扩散和海难事故搜救等海上突发事件提供动态预报保障。
来自国家海洋局的相关统计表明,随着海洋灾害预报水平和沿海地区抗灾能力的提高,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中等强度以下风暴潮、海浪灾害中已经较少或没有人员死亡;平均每次特大风暴潮、海浪死亡237人,相比二十世纪上半叶下降了90%多。
(责任编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