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拍摄的浦东机场第二航站楼候机大厅。 新华社发(黄静 摄)
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浦东机场二期工程节能研究课题”今天上午通过了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经计算机软件“精打细算”,用上敷膜、引风、水蓄冷、雨水回用等“十八般武艺”,浦东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节能成绩单”。
作为大型公共交通建筑,枢纽机场普遍被视作“耗能大户”,浦东机场二期在市科委的重点资助下,先后投入科研经费100多万元,节能项目总建设费用超过亿元,成功转化为“节能大户”:与未作优化的原始设计相比,全年用电可节省54.9%,即年节电1.3亿度,电费成本可节省44.0%;全年节能50.8%;全年耗能成本可节省48.6%。
与《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相比,年节能9700万兆焦,年节约250万吨自来水,年节省运行费1575万元。
欢迎阳光 138个巨型“龙眼”天窗,将是候机楼屋顶上一道“内外兼修”的风景线;玻璃幕墙打造的航站楼整体立面,既好看又好用——它们都是节能高手。原来,这些都是节能研究课题组采用特定软件计算出来的结果。计算机根据上海的气候、日照量、角度及路径分析,模拟不同的建筑围护结构,对室内照明、自然采光、遮阳反辐射等状况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天窗和玻璃幕墙最懂得享受大自然的阳光馈赠,能满足室内自然采光的要求。
然而,自然采光“高手”也有季节性烦恼:冬日里,的确能对太阳辐射能量“敞开怀抱”;可是到了夏季,聚集过多阳光陡增散热负担。经过动态热模拟分析,课题组分别为立面和天窗“度身打造”特殊玻璃并双双敷设遮阳膜:前者采用双层中空、反射镀膜玻璃,后者采用双层中空、高透光低辐射玻璃。
自然通风 机场、车站、地铁换乘通道、商场等大型空间的采暖制冷,大多依靠大功率中央空调和排风机。可是,人一旦在密闭空间滞留时间过长,或人流密度瞬时增大,都会因空气不流通而感觉不适,可谓“耗能又不讨好”。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会和自然风打交道。
这一回,课题组模拟运用流体力学计算技术,分析了建筑表面的风向、风速和风压分布以及建筑内部自然通风条件下的热环境,为自然通风口选址、定尺寸。第二候机楼主楼的西、东立面分别开设高位排风口,南、北立面底部各设有自然通风进风口。这套自然通风模式,充分利用了机场附近的风压,在换气中送走了室内热量,不仅每年春秋两季少开两个月以上的空调,同时还能提供大量的新鲜空气。
节电空调 浦东机场第二航站楼和交通中心的空调也与众不同。两个直径26米、高23.7米、容积各1万余立方米的钢制拱顶储水罐,用来储存夜间电网低峰时段生产的冷冻水,白天再由二次循环水泵和大型冷冻水管道输送抵航站楼,供空调使用。浦东机场二号能源中心采用国内首套大规模水蓄冷系统,年供冷成本可节约855万人民币,即航站楼每平方米节约成本17元,且为城市电网“削峰填谷”缓解了电力矛盾。
雨水“上岗” 城市雨水回用工程在我国是一项备受关注的新技术,但成本高,受天气影响大,收集困难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课题组聚焦全长约32公里、容积约380万立方米的浦东机场围场河,经过近一年多的水质跟踪监测得出结论:河内天然雨水经过简单的物化处理后就可“再就业”,不仅能满足第二航站区的冲厕、宾馆洗车用水需求,还可用作能源中心冷却塔和景观水池的补充用水、道路冲洗压尘及绿化浇灌用水。不考虑折旧等因素,雨水回用按每天节约7000吨计,约6年即可回收雨水与处理站的建设成本,每年节约自来水250万吨。(记者董纯蕾)
(责任编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