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北京市低保收入线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从何而来?这些数据是否能真正代表北京市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在前天(14日)举行的统计局开放日上,记录这些数据的市民“小账本”第一次进入了广大市民的视线。为了进一步揭开这些“小账本”背后的秘密,记者昨天(15日)走进统计局记账户志愿者家庭,了解了这些“小账本”变成“统计大数字”的过程。
“记账户”:从记账到理财 三年前,家住北京东城的刘大妈知道自己被选中为“记账户”的候选人时,她一头雾水。“我也不知道自己会被选上,好像是"抽签儿"抽的。”退休在家的刘大妈说,居委会和统计局让做她就答应了。
刚开始,她觉得很“烦”。“入户调查员教我们怎么写,居委会也说,每天花什么都得记上。”刘大妈以前花钱从不算计,一写账本她不得不去记那些扁豆、青椒的单价,回来再算总数。“我和老伴有分工,他买的都是大物件,我买的都是不值钱的,到时他向我报账。”刘大妈说。
逐渐地,大妈养成了这个习惯,不仅因为统计局会搞一些“记账户”评比活动,“最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懂得"理财"了。”
北京东城区统计局入户调查员周桂芹说,她负责的25户记账户里,负责记账本的主要是妇女。
成为“记账户”要分两步 入户调查员的工作包括入户调查,发展记账户和按月收账本等工作,周桂芹干了已经3年。她说现在的记账户是三年前通过两个步骤才确定的。
2004年,北京统计局进行了第一次大范围的居民家庭生活调查。统计局首先随机确定了第一拨大样本。再从样本中接受调查的居民里随机抽取出“记账户”。
“难就难在如何让对方接受调查”。周桂芹还记得自己三次劝说一位居民接受调查的情景。第一次时,她敲开了这家房门,刚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出来的男子一句话也不说便扭身关门。第二天她再次敲开了这家房门,但对方仍然不同意,而第三次当她再次来到时,那个男子终于在楼道里接受了调查。
“按规定,只有三次不同意接受调查,我们才放弃。”周桂芹说,随着统计局和居委会不断地做工作,越来越多的居民懂得了“账本”的意义。
“记账户”不担心泄密 “我们家也没什么秘密,不怕泄。”刘大姐开玩笑地说。她说虽然这些记着自家秘密的账本要交给别人,但是他们信任调查员不会向他人泄露,任大姐说他们也从来不打听别的记账户的事情,“我打听别人,别人也有可能打听我”。
周桂芹说“保密”是他们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当初统计局考核我们的时候,就要看我们的性格能否保密”,她说自己和调查户聊天时,对别人的事情都是回避的,只聊这家人的事情。
记账本:从蔬菜到基金 三年来,记账户们的账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不分项到现在的按“食品”和“非食品”分类。而这反映了居民们生活的变化。周桂芹说,以前老年人的账本里主要是生活用品和主副食的开销,而年轻人的主要消费则集中在服装、娱乐和休闲活动等方面。但是现在无论老少,股票和基金的比重都在加大,特别是老年人炒基金的开销和收入。
东城区统计局城调队的曹书芹队长说,随着城市的发展,在新一轮的市民生活大调查中,他们还将扩大调查户的范围,从而更准确地记录居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
“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就是参考这些家庭账本里的数据来统计的,东城区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指标是确定低保收入线的主要依据。(满羿崔峻)
“9月1日,出租车16元,面纸10.9元,啤酒18.9元……”“9月2日,早点6元,充值卡50元,粉条3元……”这是北京市统计局一位记账员9月份的家庭支出情况记录,来自3000户家庭这样的记账本成为本市居民“钱袋子”状况的数据来源。昨天(14日),北京市统计局成立50多年来首次对外开放,并向市民披露了北京居民收支统计的全过程。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