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周小川始终是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10月16日,出席党的十七大的周小川被记者们堵在了电梯口 新华社图
十六大以来,金融部门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苗燕
牢牢把握货币信贷“闸门”
2003年初,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过热苗头和影响经济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身兼重任的中国人民银行五年来在促进金融宏观调控方面成效显著。
央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货币信贷总量控制,牢牢把握住了货币信贷“闸门”。2003年至2007年6月,通过央行票据净回笼基础货币达3.8万亿元。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收回了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此外,央行还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稳步冻结了充裕的资金。据统计,2003年至2007年10月,央行累计1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7个百分点。而对农村信用社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近千亿元。
利率市场化迈出重大步伐
此外,央行适时微调各层次存贷款利率水平,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央行在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贷款利率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促进商业银行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和业务创新。
根据经济运行的步伐,央行在2004年至2007年9月期间,7次上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共1.89个百分点,8次上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共1.98个百分点,利率在调节经济运行和配置金融资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同时,央行加强了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从2004年11月18日起,6次小幅上调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缩小本外币利差,减轻了结汇压力。
金融调控政策成效显著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央行2003年6月及时出台了房地产信贷政策,调控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多套住房贷款和高档住房贷款。2005年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引导商业银行适当提高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20%提高到30%。今年9月,央行和银监会联手调整了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重点调整和细化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管理政策,提高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为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促进商业银行改善信贷结构,央行督促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对过热行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信贷投放,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就业、助学、农民工和非公经济等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信贷支持。
在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势头有所缓解,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2007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4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降至17.13%;2003年以来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增速17.14%,比全部金融机构高2.68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近3.03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84倍;助学贷款余额203.72亿元。金融调控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密切配合,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