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过热吗?中国会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吗?……有关中国经济状况和前景的争论正在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昨天(21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2007·秋)”论坛上,京沪专家就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各抒己见。
不会出现全面通货膨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李扬所长指出,由于长期的储蓄大于投资,使得高投资、高顺差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现象。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改革,是中国产生高储蓄以及抑制相伴的高投资率、高顺差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就业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当一个没有收入、没有支出的人口进入就业大军,当他取得了收入并进行消费,所剩余的就是储蓄。所以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口,就增加了一个储蓄人,这个过程目前正在进行。
他的结论是,第一,当高储蓄率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这种增长格局不可能改变,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的格局不可能改变;第二,由于很高的投资和很高的出口,得到了更高的储蓄支撑,因此中国从趋势上看,不会发生全面、长期的通货膨胀。
当前应该居安思危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贾康所长认为,目前还没有进入过热和全面通胀,一是中国经济高增长速度的同时,找不到明显的瓶颈制约,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的同时,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下降,而后者具有先导性。
但他强调当前应该居安思危,因为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总有一个拐点。他认为只要掌握得好,是可以平稳地拉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周期;而等到新一轮低迷期来时,再着力缩短低迷期的时间。这样复合起来,就能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货币政策是引导商业资金锦上添花,财政政策则是更多地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因此财政要重点考虑如何配置好目前的可用财力。
警惕“泡沫做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魏加宁副部长提示,要警惕“泡沫做大”的机制正在形成。他列举当年日本经济泡沫出现时的三种现象:一是由于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很多股民预期股价只涨不跌;二是日本国土狭小,国民预期房地产只涨不跌;三是基于上述预期,很多中小企业开始放弃实业生产,转向股市、房地产,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脏累差的活没有人愿意干的现象。他说,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注意。
中国目前还有很多不同于日本的地方。一是日本当时的产品基本上是“日本制造”,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产品还只是加工,到不了“中国制造”的水平上;二是日本当时泡沫经济破裂后已有金融安全网,虽然这个网不太健全,但有保险机制存在。所以经过调整以后,很快就可以把市场稳定,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这个保障。三是日本当时的社会保障体制也比较健全。因此,我们现在要更有警惕性。
全球经济下看中国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周振华主任最后补充,要从全球化的角度看待宏观经济问题。他说,中国经济从国内经济看,很多地方是失衡的,但放在全球经济,特别是和美国经济相对应的时候,两者之间通过双循环形成了全球性的结构体系。如果单从美国来看,它也是失衡的,财政赤字、贸易赤字等都是非常惊人的。但是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对应关系。而中国,恰恰是代表了亚洲经济集成国的角色,中国对日本、韩国的贸易是逆差,但对美国、欧洲贸易就是顺差。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