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际财经_搜狐财经

巴菲特大连说法:伯克希尔不是PE

  本报记者 段晓燕 特约记者 李远博

  “别以为金属是冷冰冰的东西,那可是值钱的大生意”,2007月10月24日下午三点,有着“股神”之称的沃伦·巴菲特出现在记者们面前,带着他特有的具有某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但又平易近人的微笑。

他此次中国之行,乃是为他“最得意的买卖”IMC公司中国工厂开业助阵。

  如果不是因为巴菲特,IMC,这家以色列公司恐怕不会如此备受关注。

  “没有比IMC更好的买卖了”,这是2006年9月18日, 沃伦·巴菲特参观了以色列的Iscar Metalworking Companies(以下简称“IMC”)工厂之后,给出的评语。2006年5月5日,巴菲特宣布以40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IMC公司80%的控股权。

  时至今日,巴菲特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投资IMC是个明智的决定,他说,“IMC各方面的发展都超过了我的预期”。

  不仅仅如此,“巴氏战车”的全球收购大战已经开始启动。2006年5月6日,在伯克希尔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公开表示,他希望将其旗舰企业——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以下简称“伯克希尔公司”,纽交所代码:BRK.A和BRK.B)拥有的429亿美元现金,用于收购美国之外的企业,特别是欧洲和日本公司。

  2006年,“巴氏战车BHG”轻车掠城的名单包括:Business Wire、Russell、Pacifi Corp、IMC Metalworking,以及Agro-Logic——伯克希尔公司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横跨Capital Investment和另类投资(Alternative Investment)的全能型投资公司。

  “中国是个有着巨大机会的市场,我很感兴趣,我们也会考虑在这里寻找适合的机会”,10月24日,在回答本报特约记者提问时,巴菲特表示。他同时强调,他特别看好中国的制造业市场,而他会坚持“只有进入,绝不退出”的“Buy and hold”原则来做长期的股权投资者。

  IMC这笔买卖

  巴菲特在10月24日下午的见面会上,高度褒扬了他对IMC大连工厂的赞誉。而这个曾被他认为是伯克希尔公司美国之外的股权收购计划中的开篇之作,则是非常偶然的。

  收购IMC的故事始于2005年的圣诞节。

  2005年10月25日,巴菲特收到当时IMC主席Eitan的一封一页多一点的信。Eitan在这封信中,主动请巴菲特收购IMC。

  Eitan向巴菲特描述了在61个国家运作的切割工具生意。“我们考虑到跨代传承和大家族企业的所有权问题以及公司的未来,我们的结论是伯克夏公司是我们理想的家园,我们相信,在变成你的投资组合的一部分后,IMC 会继续兴旺发达。”

  “当时我根本不认识他,也不知道IMC是一家怎样的公司……但是在Eitan的书信中,我看到公司的经营质量和管理风格跃然纸上”,在奥马哈举行的2007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向参会的股东汇报这个收购案时说到。

  IMC是一家创立在以色列的私营控股集团,由现任主席Eitan的父亲Stef Wertheimer在50多年前创立,目前拥有Iscar、TaeguTec、Ingersoll以及其他一些子公司,其主要产品是小型的消耗型的切割工具,处于行业领导位置与,在61个国家都有工厂和销售网络。

  于是,双方开始进一步接触。

  随后,IMC公司的董事会主席Eitan、CEOJacob和财务总监Danny Goldman来到奥马哈,和巴菲特以及其合作伙伴、伯克希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进行了几个小时的沟通之后,合作的迹象基本达成。

  在巴菲特看来,这是少有的几个可以按照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原则的指标筛选出的难得的一个投资样本。

  “我确信,如果成交,我们将拥有特别优秀的团队,他们值得信赖,会像在收购前一样充满热情地工作”,在初次见面接触之后,巴菲特对IMC的管理团队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评价——“投资于人”,选择好的管理团队的公司作为投资对象,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重要一条。

  但是,伯克希尔公司还从来没有过直接收购境外公司股权的经历,虽然巴菲特也购买过一些外国公司的股票,巴菲特认为,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境外的税务和法律等政策。

  2006年5月,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对IMC的收购,伯克希尔公司用40亿美元买了IMC的80%股权。

  “将其余20%的股权,留给IMC创始人Wertheimer家族,这样可以使该家族成为我们更有价值的伙伴”,巴菲特解释道。

  2006年9月,巴菲特和查理及伯克希尔公司五位同事访问了位于以色列的IMC公司。“我们从未如此震撼过,在IMC以及以色列全国都充满了生机和智慧,有Eitan、Jacob、Danny和他们聪明的同事加盟,我们的股东会很幸运”,在2007年初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少有地用如此热情洋溢的语言描述对IMC的收购,他称之为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的收购亮点”。

  “我从来没见过像Iscar工厂里那样的自动化程度,我想,在这个工厂,如果要用人工来做事的话,将是一种耻辱”,查理·芒格则表示。

  “IMC的生意没什么神秘,简单而又有利可图”,对高科技企业不感冒的巴菲特,其“价值投资原则”中的一条:商业模式越简单越好。

  “Eitan、Jacob及其同僚都是管理天才,公司不断开发新工具以提高客户的生产效率,结果是,IMC因为帮客户赚了更多的钱,自身也不断盈利。对持续成功来说,这就是最好的秘诀”,巴菲特如此解释他对IMC生意的理解。

  和巴菲特的许多其他投资一样,只做股权投资、不参与公司的具体管理,在被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了之后,IMC继续由原有的管理团队负责,总部依然留在以色列Tefen,其全球经营活动将会继续保持现状。而巴菲特则告知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通过此次收购,伯克希尔公司找到了一项具有可观发展前景的、稳定的业务,并将受益匪浅。

  巴菲特的中国图谋

  “我们也在中国市场寻找机会”,10月24日,巴菲特面对媒体,丝毫不掩藏他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他认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很好,但“我的投资不是从宏观的角度,而是从更微观方面进行评估”,巴菲特再次向记者阐述他的投资原则。

  事实上,在通过投资股票、保险、货币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等积累了大量财富之后,巴菲特拥有的伯克希尔公司在2006年开始,开始大张旗鼓地表态,将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战略集中到美国之外的股权投资领域——因为美国市场已经找不到巴菲特认为“足够便宜”的投资项目了。

  “收购海外资产比进行短期的证券投资更有意义,收购伊斯卡集团只是我们收购海外资产的开始”,在2006年5月,巴菲特完成了IMC的收购之后,这样公开表示。

  “429亿美元现金实在太多,保留100亿美元的现金就足够了”,他在2006年5月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这样表示。每年有几万人参加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巴菲特都会告知股东其下一年的投资策略、方向,这个信息也被全球投资界视为做投资决策重要的参考宝典。

  这也许是并购IMC公司对于巴菲特来说,其最为特殊的意义——这意味着巴菲特的直接股权投资组合,已经进入了美国之外的全球组合了。

  但巴菲特在美国之外的市场却收获不大,因为他依然是个“挑剔的投资者”。巴菲特表示,他曾经和一些日本和韩国公司讨论了并购交易,但最终未能达成协议。查理·芒格也表示,伯克希尔公司海外并购的最大问题是,它的知名度远不如其在美国境内那样大。

  尽管如此,巴菲特表示,他并不打算为减少伯克希尔公司的现金额而“盲目交易”。我们需要“大象”级的收购对象,而放弃一些小“老鼠”项目”,巴菲特表示。此外,巴菲特还为其全球收购设定了著名的“六大原则”:

  一是大宗交易(并购公司的税前收益不得低于7500万美元,除非它能很好地融入伯克希尔公司旗下某一企业);二是持续盈利能力(巴菲特对未来项目不感兴趣,盈利状况突然扭转也不可取);三是业务收益状况良好,股票投资回报满意,同时目标公司应没有(或很少)负债;四是现成的管理团队(伯克希尔公司没有也不会空降管理团队);五是业务简单(巴菲特对高技术企业不感兴趣);六是提供收购报价(巴菲特不会花时间与卖方讨论价格未定的交易)。

  除此之外,被收购企业所在国度的法制和文明程度,也是巴菲特要额外考虑的。查理·芒格曾表示,“我们不喜欢腐败、盗窃成风的国家和企业,我们需要的是法制。”

  目前,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麾下掌握着控股权的有60多家企业,行业领域遍及保险、家具、珠宝、酒店等等,同时持有可口可乐、安海斯等知名企业的股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伯克希尔公司已经足以堪称全球前列的PE了。

  但巴菲特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伯克希尔公司和一般意义上的PE有着本性上的不同。

  “为了能多管一只基金,(PE)会有很强的冲动赶紧把钱投出去”,巴菲特说。

  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公司和一般意义上的PE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PE的获利,是通过不断的投资活动来进行的,而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回报,不是建立在投资活动上,而是长期的价值投资上。

  “我们其实是在和这些人(PE)竞争”,在2007年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曾这样回答一位股东的提问时表示。他也认为,PE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多,都在追逐各种机会。

  巴菲特还表示,中国市场很有潜力,一些行业发展得很好,“比如制造业”。

  “只要条件成熟,我乐于在世界任何地点实施收购”,巴菲特说。

  但按照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尤其是伯克希尔公司一贯希望掌握控股权的风格,“巴氏战车”要想在中国市场得心应手,挑战颇多。

  在此之前,一些国际PE以及跨国制造公司曾经力图收购中国的一些制造业企业,著名案例如凯雷对徐工集团的收购、卡特彼勒等对洛轴等的图谋,但最终由于多种原因,这种以获取控股权为目的的外资收购,在经过多方争议之后,已经得出一个各界相互默认的结果:外资收购,不碰控股权。

  “在中国做Buyout收购,要按照中国特色的方式来进行”,这是近期来普遍活跃在中国的境外PE和跨国公司得出的一个共同结论。

(责任编辑:单秀巧)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巴菲特 | 希尔 | 沃伦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