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扬
在10月17日的“长三角区域创业风险投资峰会”上,成立不久的苏州创投集团正式亮相。
就在一个月前,由该集团旗下公司作为主要基金管理人的“中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是中国第二家获批的产业投资基金。
苏州创投集团总裁林向红透露说,该产业基金将在2007年底完成设立并开始运作,整个基金的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首期募集50亿元。
产业投资基金仅仅是苏州创投集团的第五粒棋子。过去几年中,这家官办创投企业由风险投资起家,已“建立了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集创业投资、产业投资、融资担保为一体的资金支持体系。”
从最初的2.5亿注册资本,到现在的30亿注册资本、80亿募集资金——苏州创业投资集团只用了6年。
这家规模庞大的地方创投集团是如何布局的?如何平衡政府职能与市场化投资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布局业已完成之后,苏州创投集团总裁、副总裁先后接受了本报的独家采访。
三步走
苏州创投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2001年11月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新创投”)。
在园区政府的规划里,中新创投是工业园区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试验。据集团副总裁费建江回忆,当年园区政府创办中新创投有两点考虑。
首先是希望这个“官办”创投公司,有选择地投资园区的企业,以分享区内企业发展的成果,“最直接的成果,是政府税收和股权投资回报”。
其次则包含着宏观层面的目的。苏州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以招商为主的苏南外向型经济必定要面临转型。若能通过中新创投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企业,他们将成为园区的重要经济力量,以保证园区平稳发展。中新创投本身则成为引导产业升级的引导工具。
中新创投早期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企业的注册资本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
注册资本来自于园区的国有企业。注册资本金由最初的2.5亿,到后来的12.8亿,集团成立后再增资为30亿。这期间股东也几经变更,目前集团最主要的两家股东是:苏州工业园区国有资产控股发展有限公司和苏州工业园区地产经营管理公司。
不过,2001年对风险投资企业来说,是个低潮期。因为深市创业板的破灭,许多急功近利的创投公司都受到打击。并且当年的政府性创投公司极少,创投业人才也十分匮乏。
中新创投开始培养自己的投资人才和管理团队。两个出生于1970年的年轻人,成为创投业的弄潮者。
曾在吴县审计局任职的林向红和曾在银行就职的费建江先后改行,之后专门前往新加坡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风险投资培训。在如今已壮大为集团的苏州创投公司中,二人分任总裁、副总裁。
在这期间,苏州创投集团则通过与外资合作,逐步积攒经验。林向红介绍说,中新创投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步是“学着做”,通过与台湾最大的创投企业——怡和创投合作,来了解国外VC的运作模式。台湾怡和在境外募集4000万美元的基金,中新创投拿2000万美金的等值人民币做平行投资。
第二步是“合着做”,通过与以色列最大的创投企业Infinity合作,成立英菲尼迪—中新创业投资企业。虽然初期只有1000万美元的规模,但这个企业进行了国内第一个非法人制创投企业的探索。
和Infinity合作的道路颇为崎岖。林向红说,当年关于非法人制企业的政策,缺乏操作细则。中新创投“把境外的‘有限合伙制’的法律文件搬到境内进行研究,光律师事务所就找了三个”。最终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企作国非字00001号”营业执照。
英菲尼迪-中新创业投资企业先后投资了6个“中—以”合作项目,投资的目的是“将以色列的高新技术转移到中国进行产业化”。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晶方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双方最有代表性的合作案例。中以合作基金先通过直接股权投资控股Shellcase(一家以色列本土的高科技公司),再将其技术完全转移到苏州工业园区,成立晶方半导体公司。
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是以色列技术产业化所匮乏的。晶方半导体,拥有国内第一条集成电路晶圆级封装生产线。
中新创投在这一合作案中共计投资1400万美元,在获得800万美元现金回报的基础上,拥有的股权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投资回报已经超过一倍。
这之后的第三步到了“独立做”的阶段。园区成立了一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基金——凯风创投基金。
五朵金花
苏州创投集团一个很显著的特征是,可以投资各种状态的企业。旗下目前已有五家公司,分别投资处于种子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的企业,甚至还设有一家专门投资于创投基金的母基金。
投资种子期企业的,正是凯风创投。
凯风创投的投资方向与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有所契合,它聚焦于软件、集成电路设计、通讯、生物制药等产业。凯风种子基金当前注册资本3亿元,到今年8月底总计投资初创期项目30多个。
作为创投集团前身的中新创投,则改头换面,成为凯风基金的管理公司。
投资成长期企业的,是华亿创业投资基金。
在与Infinity合作的英菲尼迪—中新创业投资企业1000万美元投完之后,双方打算深入合作,遂成立总额为3.5亿美元的华亿创投。
华亿创投包含3个平行投资的创投基金,分别注册在以色列(2亿美元)、开曼群岛(1亿美元)和苏州工业园区(5000万美元等值人民币)。
这家中以合作的基金得到了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关注。据悉,国务院已批复同意国家开发银行直接投资3000万美元参与华亿基金的设立。
投资于扩张期企业的,是元风基金。
该基金主要投资人是苏州当地6家民营企业。这个市场化募集的基金,首期规模是2.5亿人民币。
费建江介绍说,元风基金专注于民营企业的Pre-IPO。“一方面是想推动苏州企业的上市,另一方面,也希望把国内的民营企业,吸引到我们这个创投里来。”
投资于成熟期企业的,则是中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这正是继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之后中国第二家官办PE。
作为国内第二个获批的产业投资基金,其资金募集对象“都是国内比较大的机构和企业,单个投资人募集的钱可能就要10到20个亿。”费建江透露说,产业基金更多是产业整合的概念,希望调动起全国乃至海外的资源,而投资范围也不会局限在苏州或长三角本地。
除了上述4家基金之外,苏州创投集团还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林向红介绍说,这个创投引导基金完全按照国际商业模式运作,是投资于基金的基金。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市场化VC进入园区创投领域,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
2005年,中新创投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共同构建了这家规模为10亿元的国内首个创投引导基金。该基金已参股软银中国、智基创投、盛泉创投等5个市场化创投管理公司设立的创投基金。
来自南京的盛泉创投公司财务总监胡世芳说,“有了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我们将来投资的项目会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平衡术
从政府角度而言,发展高科技产业、扶持初创科技企业是其设立创投基金的直接目的,官办基金也或多或少地承担了行政性的使命,这与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的基金本质产生了矛盾。
在10月17日召开的长三角创投峰会上,多个长三角地区的官办VC逐一亮相。这些被冠以江苏、浙江、上海等等地名的政府性创投,投资项目大多局限于本地企业。
而苏州创投集团用6年的时间,来寻找一种平衡——既能完成政府的任务,也能规范地进行市场化投资,突破了官办VC的地域限制。
在苏州创投集团副总裁费建江看来,“我们跟国内其他的政府性创投公司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区域性没有那么明显;另外,我们觉得自己更市场化一些。”
中新创投最初和台湾怡和创投合作时,投资的项目都不在苏州工业园区。此外,苏州创投集团两个最主要的Pre-IPO项目也都是外地的公司。刚刚上市的常铝股份是常熟的企业,即将上市的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南京。目前整个集团投资的项目,遍布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
其中常铝股份于近期在深圳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以2160万元人民币的原始投资,获得了超过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收益,投资回报率超过35倍。
当然,“配合园区的产业发展我们还是要做一些事情的,但我们希望把政府的这块(业务)跟市场化的东西分开来。”这也正是重组中新创投建立苏州创业投资集团的原因之一。
在重组之后,原本混合在一起的各只基金目的相对明确。独立出的凯风基金就可以承担一些“政府职能”。“现在愿意投种子期的VC还是很少,因为风险相对比较大。这时候官办VC(凯风基金)就承担起政府扶持高新初创企业的责任。”
苏州工业园区政府也“不会干涉你具体投到哪个项目”,只会有一个大的指导方向。比如园区经济转型,要培养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就需要创投集团推动一下,政府方面自然有政策的引导。
此外,创投引导基金,作为母基金,自然也可从宏观角度承担政府对产业转型的要求。费建江补充说,“我们作为市场化的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不会去参与他的决策。”
苏州创投集团目前的架构,已将市场化操作部分和政府引导部分分开,并交由不同的平台来运作。
“做好市场化的那部分内容,反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园区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费建江如此总结。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