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金部工作了五年的时间,亲历了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的全部过程。但是不能因为自己亲历了某一段历史,或者参与了某些政策的制定就能保证不误读历史,所以,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需要格外地谨慎。
基金业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初探
过去几年中,商业银行介入基金行业,我觉得这是给综合经营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我们国家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务是从1998年开始的,最开始是为封闭式基金做托管业务,到2001年尝试开放式基金的时候,主要是探索销售业务。随后,商业银行在销售过程中发现很多投资者需求方面的信息,给基金公司提供了很多的反馈,于是,商业银行开始与基金公司一起设计产品,对基金业务的参与就比较深入了。2005年,商业银行在各个部门的推动下成立了基金管理公司,更深入地介入了基金业务。今年,商业银行又作为QDII托管银行,开始介入基金QDII业务。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过程是越来越深入,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总的看来,商业银行介入基金业务的尝试是比较成功的。对商业银行来说,第一是盈利模式的改变。2002年,商业银行获得的基金托管收入总额不到3亿,到了2006年,该数字超过10亿,今年上半年已超14亿(据最新的报表统计,基金代销的手续费收入占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30%)。又如,以某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为例,公司由成立当年的亏损到今年盈利上亿,仅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大家可以看到是一种爆炸性的增长,促进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多样化。第二是竞争意识的提高。最初在试点开放式基金的时候,很多商业银行并没有竞争意识,习惯了坐等别人来存款贷款的方式,而后来市场不好、基金卖不出去的时候,商业银行不得不去找人推介,这一点对商业银行的竞争意识的提高影响很大。第三是对人才的培养。银行业已经全面开放,外资银行进来以后,从事中间业务特别是资本市场业务是它们的强项。我觉得参与基金业务为商业银行培养了一批比较了解资本市场的人才,为参与国际竞争做了一些准备。所以说,银行参与基金行业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综合经营的案例。
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演进的“冰山一角”
商业银行参与基金行业,折射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向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较均衡的金融体系的演进,顺应了我国金融体系转型的大趋势。举两个国际上的例子。一个是美国过去100年金融体系的变迁,1913年的时候,它的股市规模与银行存款总规模的比例是1:1,100年之后,这个比例是9:1,还没算上债市规模。另外一个,就德国、日本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同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的体系相比,德、日高科技产业落后很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差很多。欧盟最近一个报告说,他们在创新方面落后美国28年,我想,这与他们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是有相当大关系的。在这个大背景下,过去20年间,一些大的商业银行都在转型,比较成功的是花旗、德意志、汇丰、UBS是比较成功的,它们今天的盈利中,70%左右是中间业务,很多是和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
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看一下过去十年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变化,1997年华尔街摩根士丹利的全球股市的综合指数中,美国股市的权重是40%多,英国是10%多,中国是不到千分之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资本市场,可以看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
风险可控下的主动转型
商业银行进入基金行业这几年,比较成功的原因值得总结。简单地说是三个原因,第一是循序渐进,逐步进入,先探索托管,然后销售,最后成立基金公司。第二,注重风险控制,建立了比较高效的防火墙。第三,在机制、人才、薪酬方面形成了市场化的竞争原则。
未来会是怎么样,我觉得中国金融体系正在开始结构性的转型。开始之后,这个趋势可能不太会改变,因为全世界都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基金为例,中国在2001年底开始试点开放式基金的时候,基金净值是800亿,现在是3.3万亿,这六年间增长了40倍。但是,我国目前银行存款大概是30多万亿,基金占银行资产的比例仅10%左右。相比之下,1980年代美国的基金资产超过银行,现在是270%,而我们还是10%,所以,空间还是很大的。我记得有一次与谢平先生交流的时候,他说了一个观点,说未来可能没有货币,只有基金,你可以拿基金去买大白菜,这个观点讲的可能极端了一点,但是类似的事情在美国已经发生了,像富达基金管理公司的货币市场基金已经可以开支票了。事实上,在任何时点,钱的功能不是用来买卖,就是用来投资,你不买卖的时候就可以放在基金里面,如果基金能够直接开支票的话,就不需要转换成货币,当然这可能花一千年才能实现。
但直接融资体系的发展是一个趋势,我想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趋势,作为商业银行,就应该主动转型,转型的过程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风险控制。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我想商业银行在参与基金业务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要坚持下去,第一个是循序渐进,第二个是防火墙,第三个是人才、机制、薪酬方面的市场化。这样才能稳步推进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也才能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又好又快地转型。
(责任编辑: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