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员在交易大厅工作。为化解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美联储31日决定再次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4.5%。新华社发
10月31日,和华尔街所期望的一样,美联储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5%。这是美联储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第二次下调该利率。美联储在会后发表声明说,房市崩盘可能导致经济衰退,但它同时表示,一定程度的通胀风险尚存。
目前通胀风险和经济衰退的风险“基本平衡”。金融分析人士认为,声明表明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前景的看法并不悲观,但同时也显示,美联储在运用货币政策杠杆调控经济时正面临着两种相互冲突的压力。
自今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前景突然变得不确定,房市下滑,信贷紧缩,股市动荡,以及不利的就业数据等报告,促使美联储在9月大幅降息50个基点以免美国经济整体出轨。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美联储每一次会议都备受关注。如果说9月会议降息乃势在必为,会前各方关注的焦点只是降息的幅度,本次会议前,人们则普遍认为降息仍是五五之数。和9月会议不同,此次降息决定并非10位有投票权的美联储委员一致通过,显示出其内部对美国经济面临的风险看法并不一致。
事实上,美国经济的确让人困惑。一方面,房市低迷,各种数据都比人们预想的要差,专家预计到明年年底,丧失抵押贷款赎回权的家庭将从目前的50万上升到200万。另一方面,经济的其他方面并没有显示出陷入困境的迹象。就在美联储宣布降息决定前几小时,商务部发表的报告显示,美国GDP在第三季度增长了3.9%,在经济学家眼里,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增速,占美国经济总量2/3的消费者支出也上升了3%,尽管新增就业岗位有所下降,但失业率并未增加,且工资涨幅超过通胀率。与此同时,美国出口呈两位数增长。
这种积极和消极面并存的情势,造成了美联储决策的难度。
众所周知,美联储素来承担着两大经济职能:一是维持金融稳定,二是在控制通胀的同时防止经济衰退。由于市场信心和经济增长前景紧密相连,这两大职责实际上相辅相成。路透社的评论指出,许多经济学家担心,美联储此番降息,并非缘于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而是不想让市场失望。但问题是,接连降息唤起了对通胀的预期。新的降息决定出台后,虽然股市适度上扬,但债券价格下降,油价上涨了近4个百分点,黄金期货上涨了1个百分点,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继续疲软,都反映出人们对降息可能触发通胀的担忧。这也是美联储在声明中表示将继续对影响美国经济前景的各种要素进行评估,并在必要时采取行动确保价格稳定的原因。
那么,在降息与否各持所见的情况下,如何解读美联储此次降息行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将9、10两个月的降息结合起来观察,可能反映出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与格林斯潘时期不尽相同的行事风格。上任仅20个月的伯南克面对第一次危机两度下调利率之举与格林斯潘面对危机时频繁动用利率杠杆的手法十分相似,但伯南克的表现要比其前任大胆得多。格林斯潘奉行的是一种谨慎策略:当经济面临某种风险时,首先采取小动作,观察效果后再采取进一步行动。如果预料中的危险没有成为现实,小幅降息也不致引发通胀的担忧。伯南克则发出了要颠覆这一做法的信息。伯南克10月19日在一次会议上对听众表示,日益下跌的房价和信贷市场的动荡相互作用,有可能使美国经济脱轨,采取行动“宜早不宜迟”。他还表示,美联储应背离其几十年一贯的谨慎做法,过去10年里即时经济数据分析手段的改善已使这种谨慎原则“并不总有效”。近期两度降息的背后,都有这种“先发制人”预防危机的重要考虑。
伯南克这种“先发制人”的观点在美联储内不乏响应者。但分析人士认为,从小心谨慎到先发制人思路的转变,可能产生让美联储始料不及的结果。如果经济下滑最终没成为现实,美联储将不得不“转向”,提高利率。这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