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因为创纪录的2万亿港元认购,围绕今日登陆香港联交所的阿里巴巴,争议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些争议主要集中于阿里巴巴IPO定价是否过高、24个月的禁售期是否过长等问题。
24个月禁售期:阻碍套现? 披露的资料显示,目前阿里巴巴约有4900名员工持有总计4.435亿股股份,平均每名员工持股9.5万股,它的上市将可能产生近千名百万富翁,创下国内最大的“造富纪录”。
但是,有包括阿里巴巴内部员工在内的人就24个月的禁售期提出质疑,认为禁售时间过长,可能对公司核心员工士气和凝聚力造成影响。
网络上一个自称是“在阿里工作了5年的老员工”在帖子中说:“今年我拿100万元在杭州还能买套70-80平方米的小户型,两年之后,这100万还能买什么呢?我可能又只能租房了。”
该网帖的担忧源于两年的禁售期。两年之后,阿里巴巴有可能会像百度那样高速增值,但这期间的物价(尤其是房价)也有可能迅速上涨。
与阿里巴巴长达24个月的禁售期相比,一些互联网企业,如百度、盛大等公司,都只设置了6个月的禁售限制,更有部分公司的股票禁售期短至3个月。
分析人士认为,设置首发上市公司的禁售期,主要为了规避上市后大股东迅速抛售股票,引起股价及公司震荡的风险。与之相对应的是,马云在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不到5%,仅为“象征性持股”。对照其他几家上市的网络公司,盛大董事长兼CEO陈天桥持有75%股权,网易董事长兼CEO丁磊持有52%股权,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持有25%股权。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阿里巴巴上市后溢价太多,雅虎、软银等基础投资者可能会考虑投资风险问题而快速套现,这可能最终引发普通投资者的信心动摇。因此,马云如果要保证这些资本不高位套现,就必须打造超长禁售期这副“金手铐”;如果“金手铐”分量过“重”,则有可能使员工承受的压力很大。
阿里软件:理应一同上市? 面对中国网络经济实体的飞速发展,《经济学家》杂志曾在10月29日撰文质疑,阿里巴巴是不是“中国.com”泡沫的体现。
文章认为,上市的阿里巴巴B2B公司是一个让买卖双方彼此寻找的“平台”,但是它无法解决网络上销售商品的质量问题。而作为“市场领导者”之一的阿里软件却不在上市的范围内,这足以让投资者感到疑惑。
尽管阿里软件未能进入上市公司,但并不妨碍更多的机构看好阿里巴巴前景。摩根士丹利发表的研究报告预计,阿里巴巴B2B业务2007年净利润将由上一年的3.57亿元迅速增至11.59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8%。高盛的研究报告则称,以国际上众多电子商务上市公司的收入计算,阿里巴巴2006年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66%,如仅计算内地电子商务公司,其市场份额更高达70%。
著名互联网社区Donews中有评论认为,正是内在的利润因素使阿里巴巴在香港融资获得极大的追捧,它被称为“亚洲Google”——被期望带来丰厚回报,这是它在港吸引大量认购的根本原因。
谁是最大获益者? 截至10月27日,阿里巴巴B2B公司首次公开募股共获2万亿港元认购,创下香港股市有史以来新股申购冻资最高纪录。分析人士指出,此轮上市从融资意义上说是成功的,但主要受益者将是阿里巴巴的实际持有者——招股说明书显示,美国投资者雅虎和日本投资者软银,分别占阿里巴巴B2B公司39%和29.32%的股份。
2005年马云宣布“并购”雅虎中国,但这次并购的代价是,雅虎持有阿里巴巴40%左右的股份,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
距离阿里巴巴正式上市还有一段时间时,雅虎已间接从这次IPO中受益匪浅。进入2007年,雅虎股价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但自阿里巴巴宣布上市消息以来,雅虎股价已经上涨了26%,创造了52周新高,超过了投资分析师的预期。(记者许由)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