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个以石油为主的汽车燃料结构,向以节能和环保为目标的车用能源多元化转化的总体路线图正在逐步形成。”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如此表示。
就在中国的生物燃油项目因为玉米等原料价格上涨而被政府叫停一年后,以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作为其替代品即将走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第一家木薯乙醇加工厂将于12月26日正式投入运营,次日起,以木薯为原料的车用乙醇汽油将在该项目所在地广西省南宁市大面积推广使用,届时南宁市所有加油站禁止销售普通汽油,2008年2月底,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
与此同时,在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巨大商机的驱使下,大小能源企业纷纷加入新一轮争夺新能源市场的游戏中,而这次新能源的主角则是可替代玉米和棕榈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木薯、甜高粱等非粮食作物。
投资者热捧 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工业园区里,一个占地550亩、年产能达20万吨的燃料乙醇生产基地正进入生产设备安装倒计时阶段。再过50多天,距北海市200公里以外的南宁市,90多万辆机动车将喝上从北海生产基地流出去的生物燃料。
“在这个国内首个非粮燃料乙醇项目上,中粮集团预计总投资约14.6亿元人民币,其中马上投产的一期投资总额7.5亿元。”中粮集团生化能源事业部负责人告诉《财经时报》。据他介绍,该项目第一期建设2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装置,第二期建设5万吨乙醇胺生产装置,预计整个建设期为3年。
布局非粮生物燃料项目,中粮集团并非一时脑热。以乙醇等替代能源为代表的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已成为中国能源政策的方向,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可再生能源法》预示着燃料乙醇作为再生能源将成为政府重点推广的新型能源。而由于燃料乙醇传统原料玉米由过剩变为稀缺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迫使政府和企业开发新的生产原料。
资料显示,一般技术条件下,3.3吨玉米可制造1吨燃料乙醇,生产同样重量的燃料乙醇分别需要7吨左右的木薯、10吨红薯、15吨—16吨的甜高粱,从生产潜力看,木薯是目前替代粮食生产乙醇最现实可行的原料。木薯目前主要在广西、海南、云南和广东省种植,其中广西是中国木薯生产的第一大省。据统计,去年广西木薯种植面积600万亩、总产值近800万吨,均占全国总量70%以上。
发展以非粮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产业是中粮集团农产品加工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中粮集团新能源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因此选在了广西。在资本市场,传统能源价格飙升的背景下,中粮的非粮燃料项目得到了投资者的支持,今年3月中粮控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时,通过IPO募集资金近26亿港元,其核心主业即生物燃料。
政策转向 11月初,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经摸高至94美元/桶的高位。随着石油资源紧张和原油价格屡创新高,“在中国,一个以石油为主的汽车燃料结构,向以节能和环保为目标的车用能源多元化转化的总体路线图正在逐步形成。”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如此表示。
事实上,从2000年起,中国便开始了可再生生物能源的开发,当时乙醇是最被看好的可再生替代能源。
2001年,旨在消化“陈化粮”的生物液体燃料项目进入国家产业经济体系,并迅速发展。由国家投资50多亿元,批准全国建立4个以消化“陈化粮”为主要目标的燃料乙醇企业,总生产能力达100多万吨,并在第二年全国的9个省市启动了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工作。车用乙醇汽油开始推广,至2006年已经掀起一股新能源热潮。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各地对乙醇汽油的需求量不断加大,陈化粮逐步消耗殆尽。而国际市场,因为粮食乙醇的需求量加大,带动玉米价格节节攀升,玉米燃料乙醇面临“人车争粮”的尴尬窘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玉米价格上涨15%,中国玉米主要生产地之一的吉林,每吨玉米的价格已经由2005年初不到1000元上升到今年的1500元左右。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暂停玉米加工项目的紧急通知》。经过市场观望和调查研究后,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召开可再生能源会议,明确叫停玉米变乙醇项目。会议决定今后只能“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坚持发展非粮燃料乙醇”。
对于这次叫停,当初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均表示赞同,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一位负责人表示,“发展可再生能源不能以资源浪费为代价,用粮食作物发展燃料肯定不是长远之计。”
同时,中国政府下调了燃料乙醇2010年前的生产目标,从当前的年产500万吨下调到200万吨。一些地区开始调整发展方向,转向非粮乙醇项目的开发。
原料由“粮”变成“非粮”,中国生物液体燃料产业驶入一个新的转折点。中国涉足生物能源产业最深的中粮集团,因此成为了在“非粮”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
产业升温 然而,生物燃料行业巨大的市场空间让传统能源企业趋之若鹜。仅在最近一年中,中石油、中海油等国内石油公司纷纷扎进这一产业,急于在洗牌过程中抢占先机,紧跟中粮集团投资生物燃料的发展热点地区——中国西南部地区。
虽然中石油等传统石油燃料的领军企业不具备中粮集团那样的商业驱动力,但由于他们掌控着销售终端,没有其参与便无法形成产业循环,这个砝码立刻增加了他们在寻求合作时的价值。于是,中石油去年11月与四川省政府签订协议,计划2010年之前在四川兴建两家生物燃料工厂,以甘薯和麻疯树发展生物质能源,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年产量分别达60万吨和10万吨。
中石化则与中粮集团于2007年4月中旬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展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化工,双方将在未来5年内合作建设年产100万-120万吨燃料乙醇的生产装置,其中包括广西合浦的20万吨/年生物燃料乙醇项目。
中海油于2006年9月与攀枝花市签订“攀西地区麻疯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投资额高达23.47亿元,预计到2010年,中海油基地公司将在攀枝花发展麻疯树种植基地50万亩,建设年产10万吨的生物柴油炼油基地。
然而,在开发新能源的商机面前,不仅能源巨头、粮食巨头竞相卡位,外资巨头也想在中国机会中分得一杯羹;其中,英国石油公司(BP)最为积极。BP投资5亿美元建立了替代能源研发中心,在贵州,他们试种了生物柴油的原料麻疯树;在大连,与该市化学物理研究所签订了长达10年的替代能源试验合同,每年投入100万美元;在河北黄骅市,还种下了20亩甜高粱试验田。
不过,目前中国政府对外资能否进入这一领域态度尚不明朗,BP除了通过试验项目试水,还有与国内投资者结伴而行的打算。有消息称,BP计划与中石油联合入股广西新天德能源——一家以木薯为原料生产酒精,准备转战燃料乙醇的民营企业。
中国能源网副总裁韩晓平认为,目前国内燃料乙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应不足。“燃料乙醇是10%的乙醇和90%汽油的混合物,中国目前乙醇产量仅为102万吨,而中国每年消耗汽油6000万吨左右,如果全部换成燃料乙醇,需要乙醇600万吨。”
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正在积极制定相关法规政策,规范燃料乙醇的生产,国家环保局污控司副司长李新民对《财经时报》透露,国家环保总局将与有关部门共同推进清洁车用燃料标准的出台。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