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2日电中国11月9日公布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征询稿,打破了实施近九年的“黄金周”休假制,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侨报》于当地时间11月10日发表评论指出,中国“黄金周”休假制的调整是顺应民意之举,体现了中国休假向生态和民本的回归。
评论指出,众所周知,1999年起,中国确定了每年三段七天长假,以刺激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消费活动,拉动内需,从而显著提升国民经济。而亿万人集中休假、出游、消费,的确带来了滚滚财源,因而这种休假制得享“黄金周”之誉。
然而,井喷式的人口流动也造成各地旅游资源和交通设施出现短期性过度紧张,安全隐患加大。由于到处人满为患,人挤人,人看人,吃不好,住不好,“黄金周”渐渐沦为“遭罪周”,民众的休假质量也打了折扣。于是,改革乃至取消“黄金周”的呼声日响。
评论说,中国官方经过一年多酝酿于此际推出的这份调整方案,正顺应了民意。
不难看出,刺激经济仍为官方改革目的之一。方案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小长假,无疑意在挖掘拉动内需的潜力。按旅游经济学,只要消费者个体形成适度的假日集中,就会产生假日经济效应。小长假增多,正是减少集体休假弊端并促成节日消费常态的新尝试。
调整节假日,当然也有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五一”长假被分摊给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增强了民族特色,契合了当下社会风气导向,展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本土文化的一种姿态。
评论称,由此错开客流高峰,均衡交通、旅游、购物资源,保护社会公共资源少受短期集中式压迫,减少政府管理成本,还响应了中共中央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提出的“生态文明”新理念。
评论说,不过,重新设置假日,增加总数,且更合理分布,最堪肯定之处当在于:中国政府更尊重民众休息权,将自主选择权还给了个人。
在《世界人权宣言》中,休闲度假属于人的发展权。一个社会越发达,越是文明进步,个人花在谋生上的时间就应该越少,拥有的闲暇时间就越多。中国调整假日,顺应了全球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进一步凸显胡温以人为本的政策走向。
评论表示,当然,这也是由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决定的。无论从GDP还是人均收入等指标看,中国的小康社会目标已更为全面与均衡,如何保障劳动者更大限度分享经济成果,显然是当政者必须思量的——在新劳动合同法明年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国也许还会就赋予劳动者更多权利展开其他变革。
最后,评论指出,从实施“黄金周”时的经济属性优先,到打破“黄金周”时的环境生态属性优先和民本属性优先,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的进步,值得首肯。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