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效应转弱银行兴味索然44号新政发酵基金销售降温
证券时报记者杜志鑫荣篱
证监会44号新政出台,对基金公司盲目扩张规模进行限制;与此同时,上周市场创下9年来最大周跌幅。此外,还有多只基金主动“瘦身”,暂停基金申购。
与基金公司收缩相对应的是,销售机构销售基金的热情也正在消失。
银行冷对基金销售
本报记者在对深圳地区的银行进行调查时发现,几乎所有的被访银行的理财师都不主动推荐投资者购买基金。原因并不是证监会的新政,而是“市场不好”。
交通银行某支行理财师坦白地说:“除非投资者自己主动要求买基金,否则我们都不会推荐基金。”这位理财师分析说,往后的两个月将是股市调整期,不建议投资者一次性投入较大数额投资,他建议,先买打新股的产品,等市场调整到位再买基金。不过,他也很确定地告诉记者,A股市场并没有走坏,只是需要调整。
同样的情况在多家银行出现。建设银行某支行理财师对记者的建议是:纸黄金和打新产品。当记者要求买基金时,理财师拿出几大张印有基金资料的纸给记者自己选,不做任何重点推荐。
在工行,记者碰到的情况也与此类似,该行的理财规划师建议记者如果想要申购基金,也最好等到11月底再申购,如果近期一定要投资,建议记者最好投资黄金。
招商银行理财师首推的是该行正在销售的德盛安联的QDII,其次则是打新股的产品。
此外,记者发现,投资者对基金的热情也减小,平日排着长队申购基金的热闹场面已经不再,偶尔在银行理财师那里咨询的也是询问黄金、打新股等理财产品。
不过,银行理财师对基金态度转冷除了市场因素而外,也与近期无基金可售有很大关系。建行某支行理财规划师刘小姐对记者表示,近期不推销基金,一方面是市场情况不太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新基金可销售。
事实上,由于可销售的投资品近期有所增加,银行对基金销售的依靠性也正在减弱。例如,近期老百姓投资黄金热情高涨,不少银行开设了纸黄金、实物黄金业务;前期QDII火爆,一些银行干脆直接引进海外基金公司的全球基金来销售。这都填充了国内A股市场走弱时留下的空缺。
赚钱效应减弱
对于基金来说,除了银行冷淡外,赚钱效应减弱是另一个坏消息。从去年初至今年9月份,基金一直都在扮演一个“稳赚不赔”的神话角色,但在上证指数冲破6000点的10月份,基金的赚钱效应明显减弱,未来也将面临挑战。
根据WIND数据统计,从去年8月至今年10月,在基金赚钱效应较低的几月中,今年10月是最差的一个月。271只偏股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1.28%,其中,77只偏股型基金10月份没有赚钱,富国天瑞强势地区精选、基金鸿阳、工银瑞信红利和基金汉鼎10月份单月净值下跌幅度超过6%。而对于基金QDII而言,目前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净值跌破1元面值,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净值也在1.02元左右,扣除手续费,也基本上没有钱赚。
中投证券基金分析师张宇表示,就近期市场而言,不仅仅是监管层从风险角度出发调控基金规模,将对基金未来发展和行业格局产生影响,更重要的将是市场的自我修正、投资者的自我修正。从2006年年初开始,受基金赚钱效应刺激,投资者购买基金热情高涨,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买基金基本上只赚钱,不亏钱,所以投资者会踊跃申购基金。但是一旦赚钱效应转弱,甚至是亏钱,投资者申购基金的热情会逐渐下降。
影响在未来半年
早在44号文出台前,基金的持续营销就在降温,分红的广告已不再铺天盖地,而新发基金也基本停止。但是,这并没有立刻对基金申购产生影响。
上周,几家基金公司告诉记者,公司申购赎回情况并无大变化,基本都还是净申购。对于基金新政,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基金新政短期对基金业影响可能还不会很明显,但是在未来半年内,将对基金的销售、投资和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某基金公司稽核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从去年开始基金赚钱效应明显,虽然该基金公司持续营销活动相对较少,但是在今年三季度以前,每天基本上有2、3亿元的净申购,基金规模和基金的投资,形成一个正循环关系,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然后基金公司用投资者的申购资金购买基金重仓股,其他基金公司做法也类似,于是形成滚雪球现象,重仓股上涨、基金赚钱效应更加明显,更多的投资者申购基金。
但是现在根据基金新政,基金在持续营销后,半年内必须维持向投资者承诺的基金规模。该人士表示,目前部分基金刚进行完持续营销,然后又打开申购,于是基金规模又迅速扩大,这种做法将明显得到遏制。同时,虽然以前监管层就降低净值吸引投资者申购基金打过招呼,但是现在明文规定———“基金销售不得以低净值基金更便宜来误导投资人”,这对于基金的持续营销也将产生影响。
“一旦基金规模扩张受到限制,基金的投资也将受到影响,基金赚钱效应也会逐渐弱化,投资者的热情也会逐渐趋于平静。”上述基金人士表示。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