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只新QDII基金浮亏逾100亿,问题是不只基金系QDII,比基金领先一步出海的银行系QDII的净值同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
所谓推出QDII的最好时机非但并不是进入市场的最好时机,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是最坏的时机。
特别是在整体战略判断出现严重失误且自身战术准备又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好事变坏事也就成为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
假如投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消费的话。只有不用掏自己钱包的人,才可以潇洒得就像请客吃饭一样。
4只新QDII基金浮亏逾100亿,亏得虽然大了点,但并不出人意外。相反,选择在这样一个错误的时机迫不及待地大打出手,如果不碰个头破血流,反倒成了咄咄怪事。
问题是不仅基金系QDII,除去年发行的华安国际配置外几乎全军覆没,比基金领先一步出海的银行系QDII的净值同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
导致QDII出师不利的罪魁祸首无疑是美国的次债危机。这场危机迄今为止先后给全球股市带来了三波暴跌,当然也不可能放过初出茅庐的中国QDII。就此而言,中国QDII可谓“生不逢时”。不过,人们如果没有健忘,该还记得QDII们挥师出征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
对于QDII的推出来看,也许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了。在中国股市最热闹而全球股市最危急的关键时候,QDII不失时机地打出了参与国际市场投资、分享全球经济成长成果的旗号,至少对投资者传递了三个信息:一是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泄洪势在必行;二是人家的危机越是肆虐全球,越是可以当作抄底的大好机会;三是基金在国内股市充分显示了专家理财水平,走出去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财富效应。到今年9月末,21家商业银行获得代客境外理财投资购汇额度161亿美元,5家基金公司获得境外投资额度195亿美元,14家保险公司获得额度65.7亿美元,实际汇出投资金额108.6亿美元。其中银行系发行的QDII产品是2006年发行数量的3倍多。基金公司在今年之前发行QDII产品的只有华安一家,9月份至今一口气就有南方、华夏、嘉实和上投摩根四家基金各发行了一只QDII产品。显然,政策引导和信息误导下投资者的高度亢奋和盲目追捧成全了QDII,使得他们的扬帆出海以难以置信的高速度和高效率美梦成真。
但是,事实上,所谓推出QDII的最好时机非但并不是进入市场的最好时机,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是最坏的时机。特别是在整体战略判断出现严重失误且自身战术准备又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好事变坏事也就成为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在战略上,连自己的流动性过剩是怎么形成的还没有搞清楚,而且也忘记了自己在资本项目下的市场开放是不是到了可以不管不顾的时候,却把不该放出去的放了出去,而不该放进来的却放了进来,其结果也就只能是非但达不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反而在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层面上加大了投资风险。在战术上,偏重于稳健风格的银行系产品还好一点,QDII基金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越是急于追求更高的收益目标,就越是难以承受无法规避的市场风险。你想抄人家的底,却反而中了人家的套,到头来还得给人家买单。
中国虽然无法不面对流动性过剩,但无论从国力财力和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来说,毕竟还没有到可以把投资尤其是海外投资作为一种奢侈的享受来消费的时候。然而,令人不能不惊奇的是,走出去的QDII居然非但可以不设防,而且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获取回报并不是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难怪即使亏了很多的钱也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说声交学费就“派司”了过去。
是的,再也没有比这更奢侈的消费了,假如投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消费的话。只有不用掏自己钱包的人,才可以潇洒得就像请客吃饭一样。而这,在笔者看来,应该正是QDII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此类公募性质投资基金在其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注定了将愧对江东父老的最根本的原因。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仅不会审时度势,而且也没有用保值增值来回报投资者的责任和动力。 (来源:人民网-《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