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有时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计划,这是因为它产生能量的原理与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一样,其主要目的是从科学和技术上证明商业开发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为人类开发洁净新能源扫平道路。
ITER计划由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于1985年联合倡议,并由美国、苏联、日本和欧盟共同启动。然而,这一计划曾因种种原因搁浅,美国也曾一度退出。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加重,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该计划重新得到重视。中国于2003年初开始参与,美国于同年晚些时候回归,韩国和印度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加入,从而使这一计划的参与方达到7个,参与国达到33个。
2006年5月24日,上述7方草签了与该计划有关的一系列合作协议,同年11月签署了ITER条约。今年10月24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标志着ITER计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ITER计划将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现在开始至2016年,为实验堆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持续20年,为热核聚变操作实验阶段,其间将验证核聚变燃料的性能、实验堆所使用材料的可靠性以及核聚变堆的可开发性等,为大规模商业开发聚变能进行科学和技术论证;第三阶段历时5年,为实验堆拆卸阶段。实验阶段结束后,各参与方还将同时进行示范堆建设,为最终实现商业堆开发做准备。
ITER实验堆高度为24米,直径30米,计划产生等离子体的体积为840立方米,维持时间为400秒,聚变能500兆瓦,输出与输入能量比最低为10誜1,最高可达到30誜1。据专家介绍,这一计划是在已经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基础上制定的,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热核聚变能的开发是人类未来能源的希望所在。在地球上用科学的手段人为地实现太阳中心自然发生的核聚变是33国向未来发起的挑战。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国家参与了这个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科技合作项目。
ITER在拉丁语中恰巧有“道路”的意思,这似乎也意味着在以核威慑为主要目的的氢弹爆炸50多年后,人类已经开始携手踏上和平利用核聚变之路。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