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差来自于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出口产品价格不足美国十分之一。
美国不必担心中国的高科技产品贸易顺差
美国贸易委员会王直
根据美国普查局的统计,2006年中国对美国的高科技顺差达到490亿美元。这让很多美国人对此产生了担忧。
不过从具体的数据分析来看,对中国的担忧完全不必要。因为中国高科技顺差中的95%以上都来自于加工贸易,且90%和外资有关,中国国企及私企的贡献率不足10%;此外,就出口产品单价来看,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也远低于美国同类产品,部分产品价格还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中国还不是高科技超级大国
一般认为,中国应该出口的是衣服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中国有充裕的劳动力。但使人困惑的是,随着加入WTO后,中国出口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是高科技产品,比如汽车、航天航空产品。数据研究显示,目前在通信设备等高科技领域,中国的出口也越来越多,部分产品几乎占到了全球15%以上的份额。美国部分学者惊呼中国已成为高科技的超级大国。不过,无论从企业属性还是产品的单位价值含量来看,中国的高科技都还远落后于美国。
根据美国普查局定义,高科技产品主要是和十大领域有密切联系的产品。这十大领域为生物技术、生命技术、光电产品、信息和通讯产业、电子产业、自动控制、先进材料、航空、武器和核技术,截至2006年共包含700种产品。而中国高科技产品的界定则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科技部、海关等五个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该目录主要是为了鼓励出口,即只要出口,产品在目录里,就可享受退税政策;另一种则是由海关和科技部两部委用于统计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统计目录,该目录设计的9大领域和美国基本相似,截至2006年共包含1601种产品。
两种标准相比,美国的更加细化,但中国的能够看清楚这些顺差都是来自于什么样的企业和地区。通过两种标准的结合,可以发现,目前中国的高科技出口95%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顺差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此外,这些顺差以上90%以上来自于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中国的私企及集体企业的高科技出口几乎没有,国企则因大量进口而存在贸易逆差;从行业角度来看,中国并不是在每个领域都是顺差,中国高科技顺差主要集中在信息及通讯领域,约390亿美元,此外,光电领域为120亿美元。美国在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还是占有绝对优势。
此外,尽管中国和美国出口同样的商品,但在单价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拿显微镜和显示器的出口来做分析,两者同在两种目录上,且出口总额都不超过百万美元。其中美国出口中国的显微镜一种单价为3400美元,一种单价为11700美元,而中国最高的为257美元,最低为61美元。而同为彩色显示器,美、日、欧出口的均价为467美元一台,而中国外商独资出口的均价为241美元,私企均价则为77美元。最接近国际价格的还是外商独资企业以及出口加工贸易。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两国高科技产品质量悬殊、技术差距还很大,短短几年内中国还远远赶不上美国。而这些为中国赢得高科技顺差的外资,很多也来自美国,所以不用担心中国高科技出口对美国产生的威胁。
高科技的“中国价值”
既然中国的高科技顺差要来自于加工贸易及外资贡献,那么,这些高科技出口到底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价值?
目前,外企来中国投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实际上就是把该国的顺差转移到中国,而另一种则是为了占领中国市场及中国周边市场。他们客观上都增加了中国的GDP,但是在GNP上并没有太多贡献。比如英特尔在大连建立了一个芯片厂,其在大连的生产要计入GDP,但是对GNP没有多大贡献。此外,数据研究还发现,从2002年以后,中国在高科技产品中加工贸易占据的比重从92%上升到了97%。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多次进出境,这也使得贸易增速高于GDP增速。因此,用传统的GDP增长来衡量贸易的贡献已经不是很科学。
与此同时,加工贸易在中国国内也遭到一些人的批判,这其中包括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加剧了贸易摩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加工贸易的一个“贡献”,即为国内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而这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两税合一,但是还有5年的缓冲期,这个力度可以加大。因为减少对外资的优惠并不会对外商投资产生实质影响,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有很好的基础设计及产业工人,而这些都是印度等国家所无法达到的。中国的制造业还将有一个很长的繁荣期。(《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叶静根据王直11月9日在长安讲坛演讲整理)
(责任编辑: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