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专访吴建民:中欧需联合应对共同挑战(组图)

  (访谈策划:周锡生 制作:刘加文 万宏 余申芳 刘小军主持:王妍编审:郑斌 曹建利 )

  12月6日下午,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做客新华网,就中欧关系和新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图为吴建民(右)做客新华网。新华网 张泳摄

  欧盟简介··历次

  中欧关系纵览

  视频回放

  新华网消息,12月6日下午14:30,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做客新华网,就中欧关系与新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您在法国当过大使,对欧洲情况也比较了解,那请您先谈谈中欧关系的现状如何呢?

  吴建民:中欧关系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中欧是1975年建交,那时候双方的贸易额才24亿美元,今年多少呢?3300亿美元。这样一个大发展是过去哪怕是对中欧关系最乐观的人都从来没有估计到的。贸易是一方面,1975年中欧双方建交的时候,欧洲在中国的投资是0,现在是多少?现在可能快接近600亿美元了,有2万多家欧洲企业在中国落户。在1975年中国在欧洲的留学生是0,现在多少?差不多20万。1975年的时候,当时我在美国纽约,我每次去纽约都是经过法国之后,看不到什么中国的旅游者,1975年哪有什么旅游者?现在多少?今年可能突破200万。所以就这么大的一个发展来看,中欧的关系是发展得很好的。

  欧洲央行

  我想大家还可以做一点比较。1997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当时江主席和克林顿总统签署了一个文件,把中美关系定位为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到2001年4月,布什总统访华,他大概不太喜欢“伙伴关系”,所以双方关系又变成了什么呢?就定位于“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伙伴”没有了,但是从欧洲的情况来比较很有意思。1997年希拉克总统访华,希拉克总统和江主席签署了一个法中关系的全面伙伴关系,我问法国人全面伙伴关系是什么意思?是什么都包括的,各个领域都包括,而不是一个局部的,是全部的伙伴关系。那时候我在美国就问过美国人,你说战略伙伴关系,我们现在处在什么状态啊?他就说伙伴是一个目标,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还没建立起来呢,我们是以目标建设起来。我1998年11月到法国当大使,他说我们所说的全面伙伴关系是什么啊?他说伙伴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是逐步深入和发展的关系。2003年11月欧盟主席普罗迪和轮值主席国意大利总理到中国来双方签署关系把中欧关系定位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你可以看到美国对这个伙伴关系有一点疑虑,但是欧洲对伙伴关系不仅没有疑虑反而还在增加分量,原来是战略伙伴关系还不够,变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就说明欧洲人非常看重对华关系。

  刚才我讲了从1975年以来中国和欧洲的发展历程来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一点双方都没有估计到。

  我也可以举一个例子,2003年11月,当时温家宝总理估计,2003年中欧贸易额可能会突破1000亿美元,当时和欧盟方面我们说定一个目标吧,到2010年我们双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结果,2003年讲的话2005年就突破2000亿美元了,根本就没有估计到。又过了两年今年3300亿美元,又过了两年就突破了3000亿美元。中欧第一个1000亿美元花了28年从1975年到2003年,第二个花两年,第三个又花两年,这是非常大的发展,大家一般都没有估计到。

  这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呢?我想这是双方共同利益,中欧的共同发展符合双方的利益,这种贸易我愿意卖你愿意买,我光愿意卖你不愿意买也没有用,可见双方的积极性都很高。

  为什么积极性很高?有利可图,就是这个原因。当然现在欧盟方面埋怨说现在他们对我们的贸易逆差太大了,可是贸易逆差这是一个表面的现象,那么贸易逆差后面是双方的贸易关系有巨大的发展。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发展呢?没有人去分析它。

  我前两天刚从欧洲回来,欧洲报纸上也没有更多的分析这方面的东西,我认为这是双方在这关系当中在加深相互了解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呢?就是有利可图,什么利?多大的利呢?这很重要。我在法国当大使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一种玩具在法国的市场上玩具价格是26欧元,我查了一下,这是在中国制造的,原材料的价值是多少?原材料是1.2欧元,中国人做这个的工本费多少钱?0.8欧元。那么就意味着大部分钱是欧洲厂商赚去了,他制造赚钱了、销售赚钱了,大头都被他们赚去了,所以这里面不是小利,是大利。到了欧洲之后,对欧洲来讲,欧洲人现在大概很多东西都是中国生产的,价廉物美,这就使得欧洲的通货膨胀率比较低,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中国出口的产品60%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其中欧洲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占19%,中国出口的产品19%是欧洲的跨国公司生产的,也就是欧洲的公司生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从传统意义上讲你过去出资我顺差,好像全是我赚了,你吃亏了,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总体上讲是双赢的局面,而双赢的局面讲老实话欧洲人赚的钱比我们多得多,所以他们埋怨的时候我觉得有时候缺少一些道理,而且中国人并没有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但是这是一种结构性造成的,他们有需要,我们又能够提供的这种情况造成的。

  以后随着贸易情况的发展是会逐渐改变的。我刚才也讲了,中欧建立外交关系是1975年,1975年到1995年的20年当中,中欧贸易当中中国一样是逆差啊,中国人买的多,欧洲人买我们的少,我们也哇哇叫,但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这个问题慢慢就解决了。所以我认为对这些问题当然要靠双方的努力来解决。

  
图为吴建民做客新华网。新华网 张泳摄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全面战略伙伴,现在中欧关系也是在这个框架下迅速发展,那如何理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呢?

  吴建民: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各个方面全面都包括在内的。

  那么,在政治领域中欧有没有共同点呢?我想是有很多的共同点的。在冷战时期,中国受到苏联的威胁,欧洲也受到苏联的威胁,这是双方的一大共同点,当时中国人支持欧洲建设是非常积极的。冷战结束之后,中欧在政治领域有没有共同点呢?我觉得有很大的共同点。这就涉及到冷战之后的世界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世界?建立一个单极世界?大家都听一个国家的指挥?这个好像中国人不喜欢,欧洲人也不喜欢。大家都希望一个建立在多边主义基础上的世界,也就是说大国、小国、强国、弱国、穷国、富国都有一点发言权,我想这个中国是赞成的,欧洲也是赞成的。所以在冷战结束之后,在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问题上面中欧有很大的共同点。都赞成建立一个多边主义世界,也有叫多极世界,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共同点,而不赞成建立单极的世界。

  经济上刚才也讲了,这样的发展有很大的共同点。

  科技,中国要发展科技是很重要的因素,中国从国外进口技术,大都来自欧洲,大概我们进口的技术60%来自欧洲,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来,欧洲在技术开放方面比美国、日本都要开放。

  教育方面,欧洲一些学生到中国留学,中国一些学生到欧洲留学,目前去欧洲留学的留学生远远超过了欧洲来中国的留学生,情况也在变化,包括我们外交学院在内,欧洲要来的留学生在慢慢增加。前不久我去到国外参加一个会议,一个青年上来直接用中文和我讲话,我说你怎么能够讲中文?讲得还挺好,他说我在中国呆过半年,我一直在学习中文,我说你为什么要学习中文?他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在崛起,我学习中文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碰上一个年纪60多岁的老人也能讲几句中文。

资料图片:欧盟示意图

  主持人:都是法国人吗?

  吴建民:一个是德国人,一个是意大利人。我问那个老人说你为什么要学中文呢?他说我学了中文才能更好了解中国。这就说明文化上双方可以互补。在文化上面也有很大的互补性。我不知道你们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世界的今天和几个世纪前比较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然后是技术革命,然后是IT革命,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美国人的贡献很大,而人们的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所以欧洲这些文化应当说对世界的贡献是很大的。但是任何文化有其长处也有它的短处,欧洲的文化是从基督教文明来的,二元对立论很多,善一定要征服恶、消灭恶。欧洲人在处理和世界其他国家关系时就有一种“我这个是好的,你必须照我这个做”,这有一点过了,你东西是好的,但是你的东西如果在欧洲是好的到其他地方就不一样了,所以这里要允许人家考虑,他有时候就太极端了一点。

  现在我们世界受了很大的污染,谁开始污染的呢?我看最早开始污染的应当说是工业革命开始比较厉害的。一些非常豪迈的口号“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最早不是中国人提的,是欧洲人提的。自然这个东西你能够征服它吗?自然有客观规律,你不能征服它,你能征服自然吗?

  中国人的看法不一样,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天人合一”,中国人不是二元对立论,中国人是“和而不同”,我们可以不同,但是我们要保持和谐的关系,你说这个在文化和理念上是不是有不同的地方呢?今天的世界欧洲当然贡献很大。那么未来的世界,21世纪的世界东方文化是不是可以多做一点贡献呢?文明可以相互学习,文化上也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有很大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余地。中国人的有些想法看来也是很有道理的。在文化上我觉得也是有相同的地方的。

  在军事领域也是如此。在军事领域上我觉得双方也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当然现在欧洲还在对中国保持军售禁令,这是不公平的,这次萨科齐总统来也讲到要努力把它解除,这是对的。把这个禁令解除以后中欧关系会有更大的发展。

  主持人:今年法国总统萨科齐访华,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感觉互动比较频繁,那您觉得2007年中欧发展会不会一帆风顺呢?会呈现出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呢?

  吴建民:回头看2007年,有以下特点:第一,关系大发展,去年贸易额2700亿,今年3300亿,一年增加600多亿,不得了;第二,摩擦增多,围绕贸易逆差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双方的摩擦增多,我认为在这些方面中国人要有平常心。

  主持人:为什么矛盾会增多呢?

  吴建民:关系发展了啊。原来美国和哪个国家贸易摩擦最多?和加拿大最多,因为双边贸易量很大,经常有贸易来往磕磕碰碰的事情自然就多了。为什么过去几十年中欧贸易之间没有多少摩擦,为什么现在有摩擦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关系大发展会带来一些摩擦,这是难免的。

  我们要有一种平常心。第一,这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放在适当的位置;第二,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关系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第三,有了这样的问题通过谈判和磋商加以解决,国际上出现贸易摩擦都是这样来解决的。第三,关系发展了,摩擦增多,另外欧洲人也做了一些令中国人很不高兴的事。比如今年九月份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后三周就在总理府会见达赖喇嘛,中国人很生气,后来一些会晤就取消了,这是历届德国总理都没见过的。德国是一个长期分裂的国家,深知国家分裂的痛苦,做这种事是很不应该的,所以中国做出了强烈的反应。中国做出强烈反应后,德国方面出现了一些批评默克尔的声音,包括他们执政党内都有人提出了批评,德国经济界也很不满意,说这样有损两国关系,不好,你的做法损害了德国的利益。她自己最近好像口气也稍微有点变化了。因为欧洲出现了新一代领导人,你看像默克尔、萨科齐,新的一代上来了,双方也有一个磨合期,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中欧关系我有三句话:第一,全面看,全面看就是32年关系巨大的发展,这种巨大的发展是当年对中欧关系最乐观的人没有估计到的,这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结果;第二,讲原则,默克尔见达赖我们就要反对,这是涉及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问题,当然不能够掉以轻心;第三,平常心,有些摩擦、有些争论这是难免的,而且你要看到,这些摩擦、争论所涉及到的部分在中欧这样一个贸易的大盘子里只是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整体。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随着经济全球化,中欧贸易接触越来越多,那您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欧关系面临哪些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呢?

  吴建民:新机遇很多,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越来越多,比如说恐怖主义、流行疾病(艾滋病也是其中之一)、跨国犯罪、气侯变化、环境恶化这些大挑战。胡锦涛主席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讲过一句话“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讲得很贴切,这些大的问题你说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不可能的。我觉得中欧在这方面需要联合起来,联合起来就是机遇。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气侯变化总体上来讲大家都很清楚,是由工业国家几百年来排放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积累造成的。当然我们也排放,我们过去排放得很少,现在多了,这个结果主要责任在他们,但是我们并不是说他们负责任我们不负责任。我们在气侯变化问题提出来之前我们就主动提出来。我们在“十一五”期间提了两个硬性的指标:能耗要下降20%,排污要减少10%。这是中国人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主动提出来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去年我们的GDP为2.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5.5%,我们消耗能源占全球消耗的15%,5.5和15之间这两个数字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能源的利用率和效率太低。要提高利用效率就需要技术。谁有技术?欧洲有技术,这方面就为中欧在能源领域、环保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大市场在发展,他们(欧洲)有很多好的技术,从中国人来讲,我们希望他们把好的技术不仅向中国人转让,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让,而且要以比较低廉的价格转让。为什么?我们要拯救这个地球,因为现在地球污染得太厉害了,污染到一定程度以后,子孙后代要遭罪的,这样是不行的。我们愿意购买他们的技术,但是他们也不能一下子狮子大开口赚很多钱。

  这次中欧联合声明专门提到“要以能源、环保、治污方面作为重点合作领域”,这很好,指出这个领域就是很大的机遇,这包括经济合作、贸易合作、科技合作,中欧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搞研究共同面对问题呢?他们是经历过工业化进程的,经历过严重污染,也治理过,但是欧洲和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把他们的经验和中国的科学家、工程师一起联合研究,我认为这有很大的余地。

  另外,中国发展的速度很快,需求巨大,欧洲能够向我们提供的东西、我们能向欧洲提供的东西非常多。只要双方意识到机遇,加深相互了解,双方能够把公众当中的一些疑惑逐渐消除,机遇是巨大的。

  挑战是什么?我认为机遇是不会单独来的,机遇总是和挑战联系在一起的。

  主持人:相伴的。

  吴建民:对,是相伴的,我在欧洲常驻了15年,我感觉欧洲正处在一个过渡时期。你到大街上问中国老百姓“你对改革有什么看法?”我看多数老百姓会说“改革好,中国现在发展这么快就是依靠改革”,可是你到欧洲大街上和老百姓讲“你对改革怎么看?”他很害怕改革。为什么呢?因为欧洲经历长期发展之后,社会保障非常丰厚。在一些工种中,人们50岁、55岁就退休了,可是他的寿命大大延长了,退休之后他可以生活20年、30年、40年。他们一改革就罢工。前不久我从欧洲回来,那里一些国家发生了大罢工,交通瘫痪,我参加一个活动需要三小时,没走多远车就堵在那里不动,整个瘫痪了。

  有些欧洲政治家有远见,有些人并不是,他就会讲这种话“是啊,为什么这样啊?因为中国向我们倾销大量产品,我们就业机会没了,中国人在市场上买东西很多,价格上去了,这个困难来自于中国”,所以在欧洲搞民意测验时(国际上一些机构做的调查),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中国是个威胁。我想,这个威胁论有一个对公众引导的问题,有一个把真实情况向公众介绍的问题,这方面欧洲没什么人去做,好像总要找一个替罪羊,这个替罪羊找中国最好。我认为这是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就是说这样一种思想,这样一种情绪——认为现在什么问题都来自中国。这是危险的。如果欧洲老百姓的这种情绪继续发展,会妨碍中欧合作的发展。这是一个挑战,就是现实与人们印象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距,现实是什么?中欧关系发展给欧洲带来巨大的好处,这个好处没人去讲,相反,把一些负面的东西夸大,这就给人们了一个错误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从世界全局的变化来看,今年四月份基辛格访华,我和他聊天,把他请到外交学院和我们学生座谈了两个小时,他非常高兴,说世界的重心正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很有意思,你想想看,世界的重心长期在欧洲、美国,是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意味着什么?向亚洲转移这件事正在发生,它的根据是什么呢?亚洲正在崛起,亚洲最早崛起的是日本、然后是四小龙,东盟一些国家,然后是中国和印度,亚洲崛起了,在国际关系中地位就上升了。你想想,这样一个上升的局面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什么呢?必然结果就是原来欧洲成为世界中心的状况慢慢就会改变,欧洲的相对地位就可能有所削弱,地位的相对削弱就可能会带来一点复杂的心情,心里有点酸溜溜的,这种情况我想我们中国人应当看到,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也是一种挑战。

  第三,从中国来讲,我们的国力在上升,但是要达到我们的预定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在处理同欧洲的关系以及同世界的关系时,我们是一支正在上升的力量。作为上升的力量,我们在处理同其他人的关系时要有一种平常心,什么叫平常心呢?是什么事就是什么事,不要把它夸大,一下说你这个事又是什么反华,你如何如何。其实世界是复杂的,反华的人有,是一部分,不是全体,从中国人来讲不能把欧洲人看成铁板一块,出现什么问题时就说“你们欧洲人就是这样”,也不是,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中国人这时要以一种平常心,冷静地看待一些问题,把它处理好,这是一种挑战。不能急,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以后看问题容易不全面。所以我刚才也讲看中欧关系第一就是要全面看,包括现在一些媒体看中欧关系出了什么大问题,有的说“中欧的蜜月期结束了”,这是不对的,我也不大喜欢“蜜月”,蜜月总是短期的,也不可能一辈子都是蜜月,这是因为国际关系都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发展的,这是一个挑战。

  第四个挑战,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的就是中国同美国的关系、同欧洲的关系都在发展。现在国内一些舆论出现了这样的一些说法“现在欧洲人是亲美疏华”,和中国疏远了,和美国亲近了,客观地看与过去比是改善了,萨科齐上台以后到美国访问,美欧关系有所改善,但是美欧关系改善了是不是就意味着疏华了呢?并不是这样。法国总统萨科齐来了对中国也很好,和我们的领导人讲话也很好,他说“我的前任与中国的关系很好,我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所以我觉得中国人看这个问题时要摆脱旧观念,好像和美国的关系好了和中国的关系是不是就坏了?我觉得这好像是一种不太符合现实的情况,是不是西方国家要联合起来对付中国了?我还看不到这样的迹象,中国同美国的关系在发展,同欧洲的关系也在发展,同日本的关系也在发展。但是另外一方面,西方是不是有人要搞什么价值观联盟?有这样的东西,但是并不是整个西方都是如此,中国人看这个问题也要客观一点,你和美国人好我就不高兴,没有必要。中国人和全世界发展关系,我们希望和全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都很好。中国人希望是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国人要有这样的心态。

  我在外交部当发言人时和西方记者讲,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中国和欧洲的关系、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都有各自独立的价值,关系为什么发展?因为有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向前走了双方关系肯定前进。

  主持人:那就像您刚才所谈的,在这种新形势下中欧关系要想继续向前发展还有什么分歧需要不断解决呢?

  吴建民:至于分歧,比如刚才我讲的军售禁令问题,这是一个问题,这个没道理,你对中国搞军售禁令,既然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那就应该什么领域都包括,把军事领域排除在外不对。中国人并不是要向欧洲购买大量武器。我和我的学生谈,学生很不高兴,说你歧视我。我们外交学院的学生还是有水平的,你歧视我是不对的,我不一定买你很多武器,但是你不能歧视我。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到目前为止,欧盟还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是承认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你可以比较一下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状况。

  主持人:对呀。

  吴建民:中国的市场经济应该说发展得比俄罗斯快一点,这个问题不解决也不好。另外,现在有一些分歧: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有些分歧我们可以讨论,通过协商来解决。另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双方要致力于使双方的老百姓相互加深理解,减少成见,减少冷战思维,这很重要。一定要让老百姓了解双方关系发展的真实状况,不要只看到一方面,而不全面地看,我觉得,双方都有这方面的问题。

  
  1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左)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举行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主持人:那您认为今后中欧关系的走向会是怎么样的呢?

  吴建民:我和欧洲人接触很多,欧洲一些精英对中欧关系非常重视,因为现在中国崛起的势头摆在那里,谁能阻挡我们的崛起啊?大概很难。中国的崛起过程威胁谁了?谁也没有威胁,相反给各国都带来了好处,我认为中国崛起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自己经济增长的成果与世界分享,他们都得到了好处,这是一个现实。所以我觉得从欧洲方面来讲,要正视这些东西,要把这些东西向老百姓讲。这次第十次,温家宝总理、欧洲理事会主席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把手放在一起,大家都讲对双方关系很满意,这就是一个现状。从领导人来讲他们看到了中欧关系发展有巨大的潜力,我认为这是对的。双方都愿意把关系继续向前推进,要向前推进就要把一些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存在分歧的地方、不和谐的地方双方努力把它克服。

  主持人:您认为要如何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呢?

  吴建民:第一,就是要通过对话,双方同意明年三月份建立副总理级的经贸高层对话机制,中国和其他国家建立高层战略对话中美是打头的,建立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有了高层对话以后的好处就是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高层谈,可以沟通,寻求解决办法。因为有了问题最怕的是不谈,比如我们两个有点分歧,见面谁也不理谁,结果越闹越僵;我们两个有点小矛盾一起谈谈,什么事情你让一点我也让一点咱们把它解决掉这不就解决了吗。所以建立这个渠道,我们除了每年有中欧高层领导人的峰会之外还有经济方面的对话,这个很好。

  主持人:今年中日就建立了高层经济对话的机制,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吴建民:对,这很好。第二,我觉得要加强两国老百姓之间的理解,现在,中国去欧洲的旅游者多了,去欧洲旅游的人要意识到每一个人就是中国人的代表,他们不认识你是张三、李四,他一看你的样子就是中国人。如果中国人到了那里去以后很有礼貌,很文明,人家的印象就是中国人很文明,如果你到那以后不文明,不文明的后面就会引起人家的一些恐慌,人家会觉得“这些国家这些人这么不文明,将来他再发展会怎么样啊”,一个文明的人人家不会害怕的,一个坦荡君子谁会害怕他?人们只会尊重他。所以中国人出去也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出去多了要考虑自己的言谈举止,代表一个国家,虽然你并不是外交官,但是在人家眼里你就代表中国。我们也希望外国人到中国来了解中国。我在欧洲当了9年大使,我发现一条,来过中国的和没来过中国的外国人差别很大,没来过中国的就是媒体上讲的中国的东西,到过中国的就不一样,他就能超越媒体上所塑造的中国的形象的印象,那个印象和实际上是有很大的距离的。我觉得双方老百姓要加深理解,另外双方的青年人要加深来往,胡锦涛主席很重视这个,中法之间几百个青年互相交流,这些青年是今后发展的重要分子,这些青年来日方长,他们互相了解了,了解了中国,将来登上领导岗位,在处理中欧关系的时候就会处理得很好。

  第三,加强文化交流,我记得李岚清副总理过去讲了几句话,讲了以后法国人非常赞成,他说“文化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是感情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这个话讲得非常好。因为了解一个民族,了解一个国家要了解它的文化。就像刚才我也讲到的,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任何一个人的行为你去分析它,都可以找到文化的根源,我觉得这方面双方可以加强交流。我特别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到欧洲留学,美国很好,欧洲也可以多去,中国开放是对全世界开放的,我们要博采各家之长,欧洲也有很多好东西,多去点欧洲,更好地了解欧洲,也希望欧洲的学生更多地到中国来。

  另外,就是像我刚才讲的,真要出现什么问题我们也要冷静对待之,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既不扩大也不缩小,可能平常心态很重要,能够比较好的处理问题。

  主持人:您说得很好,平常心态。我们这里有一个网友在问您,您有长期的驻外生涯,您能不能讲讲在您的驻外生涯中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吴建民:我前后在国外驻了25年,这么长时间的感触就是世界对中国的重视程度在上升。我是1961年第一次出国的,那时是到匈牙利工作,那时候面很窄,过了十年之后,1971年我到联合国去常驻,恢复我们的席位以后我是第一批常驻成员,那时候很多人对中国人很友好,但是不了解,中国人对世界上的问题表态得不多,很多问题我们不管,但是后来我这九年当大使,我感觉世界上什么大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问我们什么意见,过去你可有可无,涉及到你你可以讲一下。所以我就觉得中国随着世界对中国的期望值的上升,中国人需要对世界上的一些问题表示自己的态度。毛主席讲过,中国应当对世界有更大的贡献,在这方面我们应当逐渐增加了,这是中国人必须考虑到的一点。

  《瞭望》文章:中欧关系关键时刻看大局

  《瞭望》新闻周刊:中欧领导人第十次会晤定于11月28日在北京举行。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总理若泽索克拉特斯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等将来华访问。此次中欧峰会是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欧盟内部出现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召开的,对推动中欧关系长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专家访谈:中欧关系 风物长宜放眼量

  新华网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常璐 徐松)随着第十次28日在北京举行,中欧领导人共同规划未来关系发展新蓝图。对于未来中欧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专家们表示,中欧双方应从更宏观、长远的角度把握双边关系,扩大共同利益,使彼此关系实现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悲风)

相关新闻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