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26日至12月2日一周内,国内钢材价格继续全面上涨,螺纹钢、铁矿石价格再创历史新高。据对全国22个重点城市钢材交易市场监测,该周国内四种主要钢材综合平均价格为4726元/吨,环比上涨2%,同比上涨28.1%。
专家们称,尽管钢铁业面临成本上升、出口回落并转向国内供给等不利因素,但由于2008年国内外钢铁需求依然强劲,国内钢厂成本支撑因素进一步加固导致的钢价持续高位运行等因素,预计国内钢铁业明年继续景气向上。
明年钢铁供需基本平衡 目前来看,虽然钢铁产能释放动力依然较为强劲,但是抑制产能释放的有利因素亦不断积累。譬如,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明年钢铁落后产能淘汰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钢铁产能得以有效压缩。而出口的持续回落也将有效遏制产能的释放。
兰格钢铁信息中心主任徐向春表示,2007年1-10月粗钢产量40852万吨,同比增长18.1%,全年产量预计49000万吨,比上年增长17%。钢铁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下滑,预计2008年仍将保持下降态势。
与此同时,我国钢材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徐向春称,中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阶段。我国钢铁需求增长的长期动力正是源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又好又快”的宏观经济形势决定了钢材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联合证券发布的最新报告称,今年以来月度粗钢增量的逐月递减显示淘汰落后产能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初步预计,这一趋势将延续和不断加强,2008年的供给增量有望大幅缩减,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总体来看,2008年国内供给将小于需求。
天相投资顾问发布的报告也认为,预计08、09年中国粗钢产量增速分别为10.20%、9.04%,粗钢表观消费量增长率分别为11.76%、10.50%,因此钢铁行业供需将进一步好转。在这种背景下,钢企将能通过上调钢价化解成本压力,全行业盈利能力仍然值得看好。
钢铁业将告别低价时代 无论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还是发改委日前都在多个场合下表达了对钢价未来走势的乐观态度。两部门认为,生产成本将成为钢价的主导因素,从而支撑钢价高位波动。而明年基本供需平衡的态势也将为钢价平稳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目前,铁矿石、海运费、能源价格持续上涨,正使得我国钢铁成本日益加大。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底,唐山铁精粉价格1500元,比年初涨750元,暴涨近一倍;焦炭比年初涨500元;普碳方坯4150元,比年初上涨1390元,上涨51%。
徐向春说,尽管通过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效率化解了一部分成本压力,但是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使钢厂盈利空间不断缩小。进入四季度,因成本过高,一部分中小钢厂不得不减产,但减产又将致供应趋紧。因此,在供求基本平衡情况下,2008年钢材总体水平仍将进一步上涨。
中信证券分析师周希增认为,钢铁业已经告别低价时代,受成本和需求两方面因素推动,钢材价格将一直维持涨势。预计明年铁矿石价格将上涨15%,焦炭价格也将保持上涨。
钢铁业并购或风起云涌 发改委主任马凯日前在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时表示,要继续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并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和推动钢铁、水泥、造纸、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企业的兼并重组。
在国际钢铁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却在不断下降。根据《钢铁产业政策》,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应至少占全国产量50%。但2000年以来,这一比重却不升不降,2006年更是下降到34.66%。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日前表示,从发展趋势看,全行业的效益呈现向大型企业集团集中的态势。钢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扩大经济规模,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是全球钢铁工业发展的大趋势。
据了解,以并购重组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钢铁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而这主要是因为上下游产业集中度提高,使得并购成为钢铁企业寻求规模扩张,以形成对上游谈判能力和对市场的控制力的主要手段。
为此,中钢协在不同场合多次进行呼吁,希望从国家和行业的需要出发,制定国家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规划。罗冰生称,积极推进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已经成为实现我国钢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的战略需要。
天相投资顾问在其报告中指出,政府实现2010年全社会节能减排以及钢铁业集中度、目标的压力空前严峻,这要求钢铁业加速并购进程,而尽管政府主导下的并购重组容易造成“貌合神离”的局面,但这种并购为后期实质性重组创造了前提条件,因而也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该报告还认为,寻求议价能力的提升及政府推动已成为新一轮钢企并购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该报告称,在解决并购矛盾的紧迫性异常突出,并且各方将矛盾的症结集中指向政府的当前,预计明年政府可能会加大钢企并购的推动和支持力度。
作者:周荣祥 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郭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