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
证券时报记者游芸芸
言论摘要
基金业要继续多方松绑,增加公司数量,鼓励多样化,扩大联盟,强化产业链。
要建立基金业和谐的生态,允许多种形式的基金公司存在。
基金业从业人员、基金经理、投资总监没有咨询资格,在公开场合谈市场谈公司是违规行为。
私募阳光化过程中最大的瓶颈来自“非法集资”的界定。一两年之内私募完全阳光化的可能性不大。
预计2008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幅度为35%,2009年为25%。目前市场的点位较合理,是较好的投资时机。
基金业同质化情况严重
证券时报记者:近几年基金业发展飞速,您是否能用一句话概括目前基金业现状?
林义相:用“百尺竿头”比较适合。首先,基金业异军突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国内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万亿元后,基金公司对市场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2006年股票型与混合型开放式基金收益率平均超越大盘36%,行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但回到“百尺竿头”这个词的原意,后面往往跟随着“更进一步”,意味着我们对基金业发展还应有忧患意识或者说理性思考。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基金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林义相:基金业在行业、产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偏股型基金单边发展,其他基金发展缓慢;股票型基金投资风格趋同;除契约型基金外,其他形式的基金较少。
除了产品,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业务也异常雷同;缺少在某些领域有特长、有个性化竞争能力、小巧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公司主要业务很单一,主要从事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理财市场、特色专项理财等业务不发达;此外,基金公司股东类型非常单一,90%基金公司股东是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
其次,基金业产业扩张能力不强,对市场社会的渗透力不够。基金业如不能把业务扩张到银行业、保险业领域,可能丢掉了大业务,只能看着别人发展壮大。
因此,监管层应放松对基金业的管制,让其投资范围更加广阔。首先,应逐步增加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鼓励多样化。从规模、产品上都实现多样化,比如可以针对一些特定客户做基金管理工作,规模可以小一些;投资理念也不一定每只产品都只提倡价值投资理念,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制定不同的投资理念。此外,可采取特殊政策来培育、扶持与资产管理相关的中介服务商和专业的服务机构。扩大整个基金业联盟和产业链,同时跟整个社会结合,让基金资产管理渗透到社会多层面。
人才流失凸显激励机制缺失
证券时报记者:基金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年轻,您认为这反映了行业怎样的趋势?
林义相:基金业在国内高速发展,从业人员大军逐步壮大。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内基金经理显然年轻得多。数据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国内300多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共变更268次,全年下来基本每只基金的管理者都更换过。统计数据显示,成立一年以上的基金平均年限是4.1年,而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限是1.3年,也就是说平均每只基金换了3个基金经理。
统计还表明,国内基金经理平均年龄是35岁,而美国股票型基金经理平均年龄是44岁。如考虑到国内基金经理普遍都是硕士、博士,就业时间晚;而国外很多基金经理大学本科毕业就开始工作的因素,实际上国内基金经理的从业、管理经验更短。
数据显示,国内基金经理中有1/3管理基金的投资经验不到一年,一半以上在2年以下,接近3/4的管理基金经验不到3年。
正因为如此,一旦市场下调,部分年轻基金经理经验少的弊端就可能暴露出来。同时公募基金人才向私募基金流失的状况日益严重,更加剧了人才缺失的局面。但现阶段基金公司还未真正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人员的培育重视不足。从这个角度出发,基金公司应积极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育机制,或委托给专门的机构进行人才储备,以避免熊市中可能出现的巨大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公募基金经理流向私募日趋严重,激励机制缺失是主要原因吗?
林义相:人才流失严重,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基金行业的激励机制的缺失。公募基金经理流失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有些人认为去私募赚的钱更多;二是有些人不能适应现有公司体制和沟通方式。
如果行业发展多样,人才面临的选择更多,或许大家不会只盯上私募基金。事实上,很多人忘记了在公募基金里具有私募不完全具备的研究优势、资金优势。并不是做私募一定大有作为。
基金公司人员激励,尤其是员工持股,目前在法律法规上已无太大障碍,但问题在于社会压力和社会认同度。因为基金业门槛太高、管制太严,行业带有一定的专营性或垄断性,很多向往、热爱基金业的人才很难进入,如少数人持股可能导致权力垄断甚至私有化,社会接受困难度很大。
监管层此前也表示,适当放松行业门槛和控制,会给行业注入更大的活力,能够加快基金业发展。因此,基金业让更多的人进来壮大行业力量,提供给人才更多的选择机会,可避免短期化的效应;同时,员工持股激励方式才让社会更容易接受。
加强行业相关业务监管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基金业应多方松绑,监管的力度是否已经足够?
林义相:虽然放松管制已经非常急迫,但放松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管。基金业内部管理、基金管理和基金销售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当前市场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基金业从业人员、基金经理、投资总监没有咨询资格,如在电视上、报纸上谈市场谈公司明显违反了《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同时,部分机构没有执业资格,却公开发表对基金的评价、评级,这些都存在潜在风险。基金公司在选择服务和产品时,也应选择具有牌照的服务商。
目前基金新业务推出均由基金业内部讨论、监管层推动而产生,缺少更大范围的,包括从学者、业内、社会人士各方参与。需要调动各方力量,拓宽研究范围,把基金业的理念和观念推广。
与此同时,基金在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更加多样化。例如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上有问题,基金也应该参与,发表看法。其次,基金业的介绍、宣传、推广应该是走出专业,走进生活,应当让老百姓在生活中能感受基金及其观点;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具备一个规范的,良好的业内秩序。
因此,要尽快修改《基金法》,调整监管制度。目前基金业最重要的任务有三点:一是要稳固基础;二是壮大资产管理业的主体;三是扩大联盟,强化产业链,寻求众多支撑。基金管理业不能一枝独秀,需要将“百尺竿头”变成一根柱子,甚至一个平台。
总的来说,基金业应建设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行业,一个对市场和社会负责任、有贡献的产业。基金公司不能只做狭义的投资分析,要研究市场、研究经济、研究社会,研究中国的改革和开放。
此外,要建立基金业和谐的生态,要允许多种形式的公司存在。
私募基金阳光化任重而道远
证券时报记者:您刚才说到公募基金需要扩大同盟,目前私募基金的队伍也逐渐壮大,您如何看待私募基金这个群体?
林义相:现阶段私募基金的相关规则落后已变得尤为突出,而监管层一直未给予正视和实际行动。
私募基金是面对特定对象募集,一对一谈判。但目前通常说的私募是不合法的、不公开、私下的概念。2001年到2004年的熊市过程中,私募基金并没有形成恶性社会危害、群体性事件,熊市后自我消化能力相对更高,不需政府来买单。
这主要取决于私募基金的机制,私募基金把自己的名声和事业前途与业绩挂钩,责任归属非常明晰。同时,私募基金的募集对象大多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意识。正常情况下谈判条件、约束条件均比较市场化。
打个比方:投资者选择私募基金,犹如裁缝量身定制,衣服合身,选什么做什么;而去公募基金或者其他公开理财产品,则像去成衣店购衣,有什么选什么。正因如此,私募基金生命力很顽强。
但目前私募的劣势在于:由于没有严格的监控标准,没有合法化,无法做业务发展和推广。因此,私募基金亟待官方承认,得到公开监管,同时继续保留其向特定对象募集、灵活投资的特点,让投资者的选择更个性化。
私募阳光化过程中最大的瓶颈来自“非法集资”的界定,这可能涉及到多个部门对于相关法规的协调。由此推断,一两年之内私募完全阳光化的可能性不会太大。但随着政府对私募基金业务的逐步重视,这个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但中间的过程可能很长。
目前是较好的投资时机
证券时报记者:您对今明两年的市场、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怎么看?
林义相:在目前的点位下,股市再持续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市场正经历一个历史性过程。正是经济、民族、社会均向前发展的大时代,资本市场的前景是好的。
我早在上半年就提出,今年全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将超过50%。数据显示,即便四季度增长和去年持平,全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依然达48%,这样算来正常情况下全年的业绩增长应该超过50%。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的业绩已非常好,第四季度增长没压力。
同时,2008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重组、央企整合、加上税收优惠等利好,都会拉动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从而带动良好的市场表现。
2008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幅度为35%,2009年则是25%。相对明年一季度而言,目前市场的点位较合理,已是一个较好的投资时机。明年一季度市场很可能超过前期高点,预期收益率比较客观。肯定会有资金提前入场,届时市场波动很快,如果连续几天上涨和下跌都超过200点,机会很容易过去。
证券时报记者:请问您从体制内走出来创业有何感想?
林义相:我认为体制外更轻松、更安全,自由度很高,选择权相对比较大。体制内你琢磨事,有人会琢磨你,体制外不费心;体制内做事前考虑少,但是做完以后可能还得惦记,体制外做事之前考虑清楚相对简单很多。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