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孕育了整个中国现代商业史的上海,正日益成为全球课题。作为中国最大的
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上海企业家的群像、上海企业家的精神从未成为一个独立单元为公众所清晰认识。
上海企业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有怎样的族群精神?他们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居于怎样的地位?
在早报发起的“2007《东方早报》上海年度企业家评选”中,万言网(www.wanyan.com)作为指定的公众调查机构,对网友进行了一次相关调查,对上海商业环境和企业家公众形象进行还原。
上海是企业家摇篮 企业家与城市,就像鱼和水,有了良好的大环境,企业家才能如鱼得水。上海以其一贯的国内经济中心形象,在民众中的印象分维持了相当高的水平。
调查显示,91.8%的受访对象对上海的商业环境有良好的印象,其中28.9%的人更是表示有“非常好”的印象;84.3%的受访对象认为,尽管天津等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目前上海的商业环境在国内的地位仍然是“名列前茅”。
是什么让上海博得如此多人的厚爱?高达71.1%的受访对象认为“商业氛围”是上海商业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次是政府支持(57.4%)、周边市场(45.9%)、企业家自身(41.5%)、历史传统(41.1%)。虽然在历次咨询机构的调查中,上海都是中国内地物价最高的城市,但依然有近七成(69.54%)受访对象表示“在商业成本方面上海依然有吸引力”,明确选择“没有”的仅占22.5%。此外,高达92.05%的受访对象表示,有在上海创业或者发展的打算,且这一数字随着受访者收入的增高而增加。可以预见,未来上海商圈将吸引愈来愈多的企业家在此打拼,而更多企业家的进入也将为上海经济添砖加瓦。
被普遍认可的良好商业氛围和经济地位,使得上海成为企业家摇篮。
国外企业家最适合上海? 国际化的上海,是否会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企业家?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33.8%的受访对象表示,上海的商业环境更适合国外企业家发展,其次是国内民营企业家(27.2%),而国内国有企业仅有18.5%的获选率。这一认知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也较明显:女性选择“国外企业家”的比例(39.6%),明显高出排在第二位的“国内民营企业家”(25.8%);而在男性看来,二者并无明显差异,选择“国外企业家”的比例为29.9%,而选择“国内民营企业家”的人占28%。分年龄看,21~30岁的年轻人群中,由于接受了更多的外来文化,因此40.5%的选择了“国外企业家”,31~40岁的中间人群中,31.4%的人表示是“国内民营企业家”更适合上海,而40.6%的41~50岁人群选择了更中庸的“差不多”。
诚信、社会责任感是必备品质 浙商是我国很著名的商帮,那么上海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家精神呢?
对此60.5%的受访对象持肯定意见,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认可度随之提高:在21~30岁人群中,认可度为56.9%;在41~50岁人群中,该认可度达到了78.1%。年龄越长的上海人,对家乡的归属感更强烈,他们从主观上也更愿意相信沪商自有其独特精神。
虽然认可上海有自己的企业家精神的占了大多数,但是相比上海优秀的经济环境,上海企业家精神还不够明晰。事实上,有近五成的受访对象认为,上海本地更适合出现职业白领,而缺乏企业家生长的泥土。
具体谈到上海企业家应该具有的企业家特质,73.3%的受访对象选择了“国际化”,比排在第二位的“睿智进取”高出了21个百分点。可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国际化的上海培育出的企业家,必定要具备“国际化”的特质。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人出名的“门槛精”,似乎并不被上海人自己认可,仅有27.8%的受访对象认为这是上海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特质,列在所有备选项的最末位。
而受访对象普遍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备诚信(83.2%)、社会责任感(72.9%)等品质。而这些正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看来,要当好企业家,首要的是会做“人”。
企业家影响重在“公益” 企业家需要上海,作为经济重镇的上海,同样也需要各类优秀的企业家,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在本次调查中,高达96.2%的受访对象认为“上海的企业家精神对上海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那么普通市民希望企业家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呢?
当被问到“上海的企业家对上海城市还应该有哪方面的推动作用”时,32%的受访对象选择了“公益事业”,这一比例明显高出排在第二位的“文化建设”(17.7%)。希望企业家推动的其他方面还有物质观引导(16.6%)、就业指引(14.8%)、政策建议(7.7%)、对青少年的教育(7.1%)等。
可见作为社会精英人士,普通老百姓更希望他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创造更多经济价值以外的东西。
(感谢万言网提供数据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