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本次策略报告我们基本延续前期观点,在电力设备行业,坚持超配输变电一次设备制造行业。在当前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之时,我们坚持的原因是,电源投资将随GDP与用电量而增长,考虑供电安全等因素,有必要提高电网资产与电源资产之比,满足容载比指标,因而加大电网投资力度是长期趋势,其中包括基础建设与技术改造。
我们估计未来技改投入的增速将超过基建投资增速,在报告中作了简单估计。
同时,我们重视企业08年业绩增长的确定性,由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估算企业在手订单同比增速至少30%。而对于未来订单趋势,我们仍通过分析国家电网公司集中招标数据来判断细分产品市场的竞争态势,进一步推测出国内企业市场份额与订单规模将呈持续上升态势。
行业事件可能成为推动市场股价的动因,我们认为可以关注的事件包括:电网公司上市、《节约能源法修订草案》施行、《能源法》出台预期等。
推荐公司主要集中在坚持超配的输变电一次设备制造行业,我们选择公司的理由包括:一、近年来盈利能力稳定,且在手订单饱满的企业;二、确保08年业绩确定性高,兼顾09年后的细分市场空间;三、组合中所选公司主营业务重叠度低,可以尽享电力投资市场。
推荐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
思源电气、
特变电工、
平高电气、
置信电气、
荣信股份 我们维持对发电设备行业“中性”的评级,建议重点关注
东方电气。
1.超配输变电一次设备制造行业
本次策略报告基本延续前期观点,坚持超配输变电一次设备制造行业,我们在报告中主要用数据来说明以下几点。
在当前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之时,我们坚持在电力设备行业推荐输变电一次设备行业的原因是,电源投资将随GDP与用电量而增长,但是考虑供电安全等,有必要提高电网资产与电源资产之比,这需要加大电网投资力度:基建与技改。
我们重视企业08年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因而由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估算企业在手订单的大致情况。而对于未来订单趋势,我们仍通过分析国网公司集中招标数据来判断竞争态势,进一步推测出国内企业订单规模将呈持续上升态势。
推荐公司主要集中在坚持超配的输变电一次设备制造行业,我们选择公司的理由包括:一、近年来盈利能力稳定,且在手订单饱满的企业;二、确保08年业绩确定性高,兼顾09年后的细分市场空间;三、组合中所选公司主营业务重叠度低,可以尽享电力投资市场。
2.电源建设增速回落,电网投资持续景气
2.1.电源投资将随GDP与用电量增长而增长
全社会用电量随GDP增长而增长,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约为1.3,而第二产业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略低于1.2。考虑到目前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可以预见到装机容量增速在2008-2010年将回落至合理水平,我们估计装机容量的增速与社会用电量的增速将基本保持同向且相近的状况。
我们认为,需要关注国网公司在电网技术改造提速中强调的如下几点内容:
重点保证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工程、重点城市电网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实施;
提高电网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合理进行老旧设备更新改造;
以降低电网运行损耗为目标,加大高耗能设备的更换投入。比如,500kv变电站改造,高耗能变压器淘汰等。我们估计在500kv电网建设持续的同时,220kv以下输电网与35kv以下配电网改造也将逐步加速,由此带动的设备需求很可能拉动目前规模尚小的配电设备制造企业业绩大幅增长。国网公司“加强电网技术改造管理,加快电网技术改造项目实施”会议上指出,2007年是公司电网全面技术改造的起步之年,因此我们判断2008~2010年技改投入很可能大幅增加。据了解,2008年部分省份的电网建设预算进一步加大,其中,基建保持10%左右的增长,而部分的技改为新的投入,约占总投入的15%~20%左右,09年预期良好。
从目前趋势来看,电网建设整体持续高投入,似乎大有超过之前规划的逾万亿的水平。我们认为可以用以下三点原因来解释:
原材料上涨,通货膨胀使得电网建设投入将超过预算,而电网建设的增速从国网公司招标量来分析可能更为清晰;
集中招标降低了采购成本,基本节约8%-10%左右,这些可用于再投入;
加速电网技改将会带来追加投资,每年计划都在不断调整优化,需要持续跟踪。
3.由集中招标数据判断企业订单趋势
在手订单无疑是判断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由2007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的数据来看,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的增幅较为明显,我们判断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在手订单充裕,同比增长至少30%,08年业绩增长有保障。对于2008年后订单趋势,我们仍然采用惯用的集中招标数据分析竞争态势来进行判断。
6.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根据对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行业的景气程度与竞争状况的判断,我们坚持超配输变电一次设备制造行业。本次报告我们选择公司推荐的理由是:一、近年来盈利能力稳定,且在手订单饱满的企业;二、确保08年业绩确定性高,兼顾09年后的细分市场空间;三、组合中所选公司主营业务重叠度低,可以尽享电力投资市场。 (来源:国泰君安)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郭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