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赴美国旅游开始预热。此时开放这一新旅游目的地,会不会像香港“自由行”那样令宾至如归,主人赚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拖累了香港经济,2003年“非典”疫情更重创香港旅游业。服务业对香港经济贡献最多,旅游业又是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一旦受损,很快波及零售业和消费服务业。
是年5月,赴港旅客同比下跌68%,旅游收入减少123亿港元。情势危急,经特区政府建议,中央政府出台了CEPA和“自由行”政策。
自2003年7月28日起,“自由行”政策逐步覆盖至内地32个城市,1亿5800万居民。据港府统计处数字,比较2001年至2006年,内地赴港人数从每年445万激增至1360万,增长量占游客总增长量的79.4%。同期,内地游客对香港旅游年收入的贡献由158亿港币增加到397亿港币。借“自由行”强劲人气激励,香港经济走出低谷,重获新生。
欲从进一步开放旅游中受益,深信自己被恐怖主义包围的超级大国反而比不上一国两制、弹丸之地的自由港。
首先,入境手续难易悬殊,往来交通费用差别大。游客必须组团,却不接受团签,逐一面谈、采集十指指纹缺一不可。如此严苛的入境审查,还比不上其他与中国签订ADS(旅游目的地)协议的国家和地区,遑论允许个人“自由行”的香港。能源价格这么贵,飞越太平洋也远不如跨过罗湖桥这么便捷、便宜。据报道,美国商务部预计,到2011年,中国内地赴美旅游人数不过每年60万人次。而去年中国人境外游的总人数已达3400万人。虽然中国人在美消费表现领先其他国家游客,人数仍是短期内提升当地零售业成绩的瓶颈。其次,身处今年新兴市场乃至全球最神气的“股市泡沫”中,中国内地股民并没有如外界想像的那样大手大脚起来。
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催生财富,此后,财富增加理应与支出增加同步。新近破灭的美国房地产泡沫亮起的第一盏红灯,即家庭储蓄率的大幅下降。也就是说,美国炒房客把房屋财产的增值部分花掉了。中国股民呢?至今年10月创下历史高点时,内地股市较2005年的谷底上涨了5倍。同时,统计得到的消费者储蓄率基本没变。瑞银(UB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JonathanAnderson(乔纳森?安德松)研究发现,中国内地零售额和家庭支出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实际支出增长率从2005年中期A股开始回升以来基本持平。(今天引用瑞银的研究材料需要一点点勇气,昨天刚有媒体强烈质疑瑞银涉嫌作局导致中石油暴跌。)没有堪与股市表现比肩的消费热,股民似乎只顾埋头看盘,忘了享受生活。为什么?股民根本赚得太少。一方面,A股市场中可以自由流通的股票还不多,目前流通股比例只有22%左右。股价再好看,流通股小股东所得未必可观。另一方面,即使赚到些散碎银两,在居不易的大城市、看病难的小城市、保障水平低下的乡镇,又有多少股民能改变节俭的支出习惯,放胆花钱呢?所以,想挣中国人钱的美国朋友,暂时还不宜把在美期间人均消费6000多美元的游客看成中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