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真正的主角开始在舞台上频频亮相,那就是政府。2007年的运行态势一改以往由下而上,转为更为凌厉的由上而下,强势推进。
在这一年里,频频出手的行业主管部门不仅以更为务实的姿态展示自身形象,而且力求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寻机发力,以更多举措善政为民。
尽管一切尝试与努力尚未有定论,但毕竟,政府令旗所指,医疗卫生领域一波又一波新的冲锋和突围正在2007年轮番上演。
??编者
特别关注六
牙防组“黑洞”彻底曝光
违规收取“认证”收入208.5万元
新闻再看 4月30日,卫生部决定撤销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
牙防组撤销后,原承担的工作由卫生部统一安排,群众性牙病预防保健技术工作和有关事务性管理工作,将以委托形式交专业社团或机构承担。
牙防组被撤销后,其违法认证10多年且模糊身份的问题随之暴露。随后卫生部对牙防组1997-2006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认定,牙防组违规收取“认证”收入208.5万元。
根据以上审计结果,卫生部决定,牙防组收取的“认证”收入全部上缴。(见2007年6月13日本报第一版《学术团体应以牙防组为鉴》)
记者看法《市场报》记者在牙防组被撤销后,在各大超市采访时发现,一些权威机构的名称依旧出现在牙膏的包装上,包括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
牙防组“黑洞”曝光事件提醒我们,各种社团应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并且按照章程开展活动。
专业社团有其义务,就是把他们所主张的一些学术观点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公众进行宣传。比如前段时间,曾有一个争论??“牙膏中含氟到底好不好?”当时,口腔医学会的一些权威专家及时把他们的观点向公众宣传,认为含氟的牙膏是对口腔健康有益的,对人体没有损害后果,从而消除了许多普通消费者的疑虑。
如果学术团体想通过合作方式,宣传他们在专业层面上的主张,对公众是有益的。但是,这个方式是不是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值得注意。
特别关注七
“伪科学”斗士枉称“中医害死人”
勿用名人效应炒作“反中医” 论调
新闻再看5月底,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对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之死发表看法称:“陈晓旭是被中医害死的!中医90%是糟粕,10%是精华!”
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借一个人们喜爱的影视演员的去世来攻击中医药,这是很不严肃、很不道德、很不科学的事情。
王国强指出,如果因为去世的人吃过中药,就认为是中医药有问题的话,那么,去世的人吃过西药,是不是也要认为西医药不科学?评价中医药,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得到中医药治疗、接受中医药服务的老百姓。(见2007年6月20日本报第十三版《别用名人效应炒作“反中医”论调》)
记者看法任何医学都不是万能的,现有科学有很多解释不了的问题和现象,不能把这些未知的事物都说成“伪科学”。其实中医、西医都有缺欠的地方,都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严谨,必须用事实说话。不能因为不了解中医,中医对某些人来说有太多的未知,就站出来反对!以欠科学的个人之见,武断地评判延续几千年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医药,是很不科学的态度,媒体更不应该利用名人效应炒作“反中医”的论调。
特别关注八
增强性功能药品广告受限
违法广告最后一月仍肆虐
新闻再看从今年5月1日起,修订后的《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将实施,规定增强性功能的药品广告将被限时段发布,电视台、广播电台不得在700至2200之间发布该内容的广告。
新《标准》规定,几种药品均不得发布广告,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军队特需药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明令停止或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药品以及批准试生产的药品。
新《标准》还规定,“安全无毒副作用”、“毒副作用小”等内容,明示或者暗示中成药为“天然”药品,使用“最新技术”、“最高科学”、“最先进制法”,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的,与其他药品的功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的等8类宣传内容都不许再使用。(见2007年3月19日本报第二版《增强性功能药品广告受限<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将实施》)
记者看法《市场报》记者在今年4月份发现,可能是由于新《标准》即将实施,所以那些违法药品广告就在最后一个月利用一切时机,不择手段的进入人们的视野。
随意翻看手边的几张地方报纸,《市场报》记者发现大幅药品广告占据了较多版面,诸如“无毒副作用”、“最先进制法”、“攻坚”等不科学表示药品功能的断言;以及“治愈率百分之×”、“药到病除”、“根治”等绝对化语言保证药品疗效的广告。
李先生告诉《市场报》记者,现在的性药广告太多,也很低俗,让我们一家人一起看电视时很难堪,也担心对女儿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特别关注九
四分开原则展望医院远景
望成破解“看病难”破冰之举
新闻再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这可以说对此前争论不休的是否取消“以药养医”模式问题的一锤定音,医药分家的远景又一次呈现在大众眼前……可“医药分家”到底应该怎么“分”?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医疗融投资高峰论坛上,青岛市卫生局副局长魏仁敏认为,公立医院要寻求更大的发展,也同样可以选择与资本市场的合作,互利共赢,融资不应该只是民营医疗市场的事情。如果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社会办医能否得到患者的认可?社会资本的逐利目的,是否又会转嫁于患者?一旦公立医院向社会资本融资,其医疗资源的公益性,是否会迷失在资本的逐利本性中?(见2007年12月5日本报第三版《公立医院“公”家饭不好“吃”了》)
记者看法有利益就会有矛盾冲突。医疗专家表示,如果将医院门诊药房从具有公益性成分的医院分离,药品这一特殊商品则将会更突出其商业性与经济效益,会进一步削弱与忽视它的社会公益性与社会效益。这样反而降低了医院对病人用药的监管,某些公司会避开医院直接找医师搞促销,医院将失去控制权,使大处方越演越烈,会更加重政府和病人的经济负担。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医院药品经济中的大部分利润将转入某些企业或落入某些个人腰包。
目前公立医院多年来一直唱着“独角戏”,垄断着整个医疗市场,这样一来处于垄断地位的医疗机构当然也就没有改进服务、降低费用的压力。它们的价格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市场“竞争后”的价格,而老百姓只能大医院喊多少价就交多少钱,明知道大医院是逐利的机器,价格高、服务差,可是也别无选择,不得不去“挨宰”。
特别关注十
医改新方案将出台
“政府主导”
趋势明朗化
新闻再看12月初,在第五届中国改革论坛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年会上,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透露,新的医改方案已形成。
纵观两年来9套医改方案经历的风风雨雨:从2005年7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撰写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失败;2006年8月,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14部委(后增加至16部委)成立医改协调小组;2007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决定委托独立、平行的6家海内外研究机构参与制定医改方案;截至今年5月末,医改协调小组共选择了8家海内外独立机构起草的医改方案;今年6月,清华大学联合哈佛大学起草了第九套医改方案呈交到医改协调小组上报国务院,供决策层参考。(见2007年1月12日本报第八版《新医改给虚高药价撤火》)
记者看法目前,虽然9套医改方案中引入了包括“市场主导”在内的各方观点,使得医改方案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但目前“政府主导”趋势已明朗化。
但医改第七套方案的主笔、主张“市场主导”的代表人物之一、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顾昕则表示,在医疗服务体系上,最好不用“政府主导”这个说法,政府可以监管医疗机构,而不是控制医疗机构,要让医疗机构走向市场化,推进管办分离。而“收支两条线”管理,则是政府什么都控制,医疗机构全部在其管辖下,既办医院又管医院,管办不分离。显然“收支两条线”和“管办分离”是不一样的。
顾昕认为,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医院积极性。(记者 许黎珊)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