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 玮 北京报道
1月2日按市值排名,工行、建行和中行分别以3372亿美元、1993亿美元和1982亿美元占据全球银行业的前三名。
成功上市、市值飙涨、利润大增……中资银行改革后的发展貌似一帆风顺,但隐忧已现。
1月9日,在名为“上市银行的进阶之路”的财经论坛上,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副司长曹文炼、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这些举足轻重的大腕们都在简单地评论了中资银行改革取得的成绩后,不约而同地将重点放在了中资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上,为中资银行的长久发展献计献策。孙晓霞建议,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国有股东间的战略和目标的一致性。而多数专家都提到了中资银行应该避免同质化经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环境优势渐失
2008年,紧信贷的宏观环境已是板上钉钉。
雷曼兄弟中国金融业资深分析师冯哲开门见山地说,从中长期来看,中资银行的那种受到政府管制和保护的高息差是难以为继的。她指出,经过了2007年的多次利率调整,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普遍集中在2.7%—3.2%,而亚洲其他国家的平均净息差仅为2.6%。
李扬认为,中资银行业的成绩有改革的因素,但还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赋予的。他分析说,像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严厉措施反而使得银行的利润上升。现在银行存款呈现活期化,定期存款下降了,这样就降低了银行的利息成本。资本市场的火爆也因此使得银行收益颇丰。
环境并非一成不变。李扬提醒说,现在银行已经出现了“脱媒”现象,资金正在从银行流出。而且,从国际的发展趋势来看,渐进式的市场化利率、现有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都不可避免。中资银行“靠天吃饭”的优势环境必将渐渐消失。
不仅如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副司长曹文炼评论说,上市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和适应宏观调控方面还有所欠缺。他指出,2003年以来的持续信贷扩张,与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同步,助长了固定资产投资膨胀,推动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导致宏观经济正在陷入通货膨胀边缘的危险境地。
而今年中资银行必然要做得更多,曹文炼分析说,今年紧信贷的环境是对上市银行治理结构和经营水平的考验,是对银行主要依赖贷款利息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的挑战。
李扬还认为,中资银行还面临着经济周期的挑战。虽然目前中国处在经济周期的高涨期,但衰退期的来临难以避免,可能是在3-5年后,乐观的预测是10年后,而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必然首当其冲。
公司治理结构仍需完善
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的干练之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简单地表扬了中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有明显改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三会’运转也日趋成熟和规范”之后,话锋一转,立刻罗列出中资银行在公司治理上的4条不足。
在股东层面上,孙晓霞认为,现有的制度设计对控股股东的保护还不够全面;国有股东的自我保护手段也受到制约。中国还缺乏统一的国有经营资产管理体系,国有股东缺乏统一的经营战略,国有股东也不具备完整的权利,以至于由于意见不统一而影响决策。
在董事会层面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董事长定位还很模糊,职责范围不清晰。另外,股权董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而独立董事对国有银行了解不够。
在监事会层面,监事会和董事会职能还有交叉,而且由于监事会是作为国有银行内部员工进行管理,难以对董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
针对现存的问题,孙晓霞建议说,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有资产经营的制度,逐步赋予股东全部职能,要调动董事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明确监事会的职责。同时也要不断优化国有银行外部运行的环境,鼓励银行间加强竞争。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