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2日至18日,福田汽车商务年会在杭州第一世界大酒店举行。本次大会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福田汽车经销商、服务商代表、海内外的媒体代表近3000人,共商福田汽车发展大计。这其中还包括130多位来自俄罗斯、伊朗等40多个国家的海外经销商代表。
会上,福田汽车总经理王金玉提出一个崭新的概念??从战略增长走向能力增长。有关专家指出: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吹响了全面反击的号角,中国汽车行业一个新时代的已然来临。而这个概念的提出也再一次证明了福田汽车的远见和实力。
福田汽车十一年的发展,也恰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快的时期。公司紧紧把握住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充分抓住了中国汽车工业高速增长的机遇,结合对未来的宏观把握,在不同的关键点上做出准确的战略决策,实现了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凭战略眼光抢占市场发展先机
福田汽车是曾经的农业车行业“老大”。1996年公司成立时已经跃居农用车行业第一。在农业车行业发展的大好时期,公司果断决策实施战略转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农用车制造商向汽车生产商进军。而从农用车向汽车行业进军的第一炮就是福田小卡。1998年,福田抓住当时紧凑轻型卡车的空档,组织为数不多的技术人员,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此后,福田第一代汽车产品??介于微卡和轻卡之间的“福田小卡”成功推出。这个0.5?1.5吨左右的“小家伙”价格不贵,皮实省油,还挺能拉货,正好满足了城乡用户的消费能力和口味。福田小卡造成了当时的市场轰动,并创造了单一品种月销超过7000台的历史纪录,至今还未被打破。
福田小卡的诞生使福田找到了一个市场的空白点,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这是靠准确的市场定位实现的。此后,福田汽车又顺势推出了价格在3万?4万之间的第一代轻卡。这一连串的举动使得福田汽车在轻卡领域连续九年稳居行业第一位置,成为了行业的常胜将军,占据了约30%的市场份额。
事实证明当年的成功转型,成就了今天的福田汽车,而与福田汽车曾经在农用车领域并肩作战的许多同行,由于产业转型不及时或力度不够,如巨力、双力、金蛙、飞彩等企业迅速衰退,而时风、聚宝、轻骑、黑豹等企业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轻卡为福田汽车带来了第一桶金,并使得福田汽车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自主创新之路。时间到了2001年,福田汽车迎来了被福田人称作第二次创业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福田汽车把“商用车全系列发展”作为公司的重大战略,不断提升战略竞争能力,抓住机会,进行横向拓展、纵向升级,将企业做大做强。福田商用车全系列发展是有步骤、有节奏的。当时福田汽车计划用五年时间,先把轻卡业务做实,再上下延伸??稳住中间、发展两头,再横向拓展到皮卡、中重卡、轻客、大中客,进行纵向升级换代,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打下基础。
但是2000年,福田汽车又迎来了自己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拐点。当时在先做微客还是重卡的业务选择上,公司做过多次论证、讨论甚至争执。微客产品投入小、风险低,而且早在1999年福田汽车就拿到了这一产品的目录。然而通过与国内一流咨询公司合作,研究中外物流发展趋势,福田汽车从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重卡作为解决大批量物流最有效的工具将是未来商用车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增长点。
福田汽车最终选择了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选择,义无反顾地朝重卡领域进军,投入了6个多亿,按照高投入、高起点建成了亚洲最大、现代化的10万辆重卡生产基地。这一生产基地的落成完成了福田汽车在技术上和在汽车行业地位上的一次飞跃,同年销售4.7万辆,在重卡领域跃居前四位;2007年,完成销售6万辆。福田欧曼重卡因此被誉为了中国重卡行业的跨栏冠军,成为了中国重卡行业最有力的竞争者和挑战者。不仅如此,迅速崛起的欧曼重卡还成为了福田汽车最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奏响了福田汽车全面进军商用车领域的号角,并扯起了福田大步进军国际化的风帆。
福田汽车再一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交出了完美的答卷。此后,经过一系列成功的战略决策,福田汽车业务急剧扩张,由轻卡到重卡,再到轻客、大客,以至某些乘用车,福田人开始大跨步进军全系列商用车。如今,福田产销汽车共计突破了220万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商用车第一品牌。不仅如此,2006年底福田汽车推出了旗下第九大产品品牌MP-X蒙派克,标志着福田汽车在进军乘用车领域加快了脚步。福田汽车正在朝着世界级综合性汽车制造企业稳步迈进。
从当初一无所有“贸然”进入汽车行业,到占领轻卡第一宝座,再到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商用车企业,再到朝世界级综合性汽车企业进军,这一切仅仅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而完成的却是别的企业三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福田汽车给中国汽车行业贡献了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福田速度,而实现这一速度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成功的战略决策。
以能力增长铸就未来商业价值
目前中国商用车企业从销量上来说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的奔驰商用车公司,年销量近70万辆;而排名第二的就是福田汽车,年销量达到40多万辆。“虽然中国商用车数量上已经位列全球第一梯队,但是在质量和技术方面还有差距。10年以后,我们不仅要在销量上位于世界前列,技术水平也要接近或超过世界一流水平,附加值也要超过他们。这样我们的商业价值才会高,才会有更高的利润率。”福田汽车新闻发言人赵景光先生对记者如是说。
不仅如此,有关专家预测,未来5-10年将是国际汽车产业发展又一次转移大潮,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为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而相对于乘用车,商用车更多的是作为生产资料,作为物流和客流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商用车产品必须满足客户高技术、高质量、高性价比的要求,比乘用车产品具备更高的技术含量。
因此,在各种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作为中国商用车第一品牌的福田汽车必须着力提升企业能力,从以战略为主导的单轮驱动发展,向以战略和能力双轮驱动发展转变。福田汽车的一场新变革由此展开。
在过去,福田汽车主要是善于从经济的波动、从全球产业结构演变和制造业区域转移中洞察机会,实现增长。而如今福田汽车更加注重在产品开发方面,着眼于全球、缩小与一流企业的差距,注重本土与日本、欧洲的研发,提高公司的全球产品开发能力;在商品制造方面,大幅度提升实物质量;在企业管理方面,确保组织、制度设计方面的领先,进一步深化“产业集团+SBU”管理模式,用品牌经理、产品经理两个矩阵管理打通价值链所有环节,包括中心工厂、销售、研发等,使各环节互动、沟通起来,有效提升公司的管理效率。
而要实现能力增长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集成知识,链合创新。福田汽车新闻发言人赵景光先生表示:“福田汽车前11年的发展靠的是集成知识,链合创新,而未来的发展也将如此。未来福田汽车由战略增长走向能力增长的过程绝对不是福田一个企业单打独斗的过程,而是福田充分地整合、消化、吸收世界先进的战略、技术、运营、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形成福田特有的知识资产,并将这种特有的知识资产进行转化为管理技术,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而为了给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福田汽车还一步到位地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康明斯发动机,与美国康明斯发动机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2008年将正式投产。双方将共同生产康明斯新一代2.8升与3.8升轻型柴油发动机。在本次福田汽车商务年会期间,合资公司未来即将生产的发动机产品进行了首次亮相。预计未来福田与康明斯的合资公司年产销发动机将达到40万台。能够达到欧IV以上排放标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康明斯发动机无疑将为福田轻型卡车提供更为强劲的心脏,增强福田轻型卡车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与康明斯的合资为我们解决了心脏问题。我们在2010年左右就会进入日韩市场。我们同样配置的产品,价格上将会比日韩当地企业低40%左右,这使得我们极具竞争优势。在进入日韩之后,继而我们将进入欧美市场。”福田汽车新闻发言人赵景光先生告诉记者。
到目前为止,福田已与康明斯等世界上主要发动机生产企业建立了或正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了中国唯一一家在动力方面实现全方位布局的商用车企业。专业人士称,这一动力布局的形成和完善,至少将保障未来20年内福田在国内甚至世界商用车市场动力方面的优势。
尽管对于福田汽车来说,“从战略增长到能力增长”这个概念直到今天才被正式提出,实际上在发展过程中福田汽车早已在不自觉中开始实践了这一论断。2007年9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07年中国名牌产品”评选结果揭晓,福田汽车成功入选。福田汽车产品能从参选的众多汽车品牌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充分体现了福田在技术、研发、品质等方面已经走在了中国汽车工业前列。这正是福田汽车能力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体现。
2007年,福田汽车累计销售整车突破40万辆,创造了企业发展历史上的新纪录。而根据福田汽车的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年产销汽车将达到80?100万辆之间,成长为中国主流汽车企业;而在“十二五”期间,年产销量将超过150万辆,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汽车企业。
“福田汽车发展过程中,要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和提升中国商用车的商业价值和地位。中国企业要敢于亮剑,我们要敢于到日本、欧洲去销售。到2010年,福田汽车计划出口20万辆,在发达国家要有一定的批量销售。这将对我们战略、品牌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福田汽车新闻发言人赵景光先生自信地说。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