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带给2008年春运一个极端考验:全国24个机场陆续关闭;广东各车站停售1月27日起至除夕的火车票,仅广州地区已有50余万旅客滞留;江苏省沿江一带多条高速公路从26日起一直处于封闭状态。
这是28日记者从民航、铁路、公交部门获得的信息。
滞留的旅客怎么疏散?铁路走不了,公路能否走?公路走不了,民航可否走?谁来向焦虑、寒冷中的旅客传递权威的交通引导信息,温暖他们回家的脚步?这些问题考验着中国大交通在突发事件面前的交通引导服务机制。
一位山东的乘客说,春运信息不畅通比大雪更烦人。他订了从南京回家的车票,但是因为大雪,将原本27日下午出发的车票改签了。27日上午,他看到雪没有停,想确定下午的车会不会停运?便开始上网搜索汽车站的网站和热线电话,但他没有找到专门的网站,一些网页上的热线电话和监督电话也已失效。他通过114查询汽车站的电话,但查到的热线电话一直打不通。忙活了半天,车究竟开不开,还是找不到确切的答案。
并非所有的地方交通信息都不通畅,27日广东省应急办就利用气象短信发布平台迅速发布交通指引信息,紧急发送了1500万条交通提醒短信。广东省应急办相关负责人说,由于发送量特别大,而且时间紧急,工作人员将短信发送系统的智能调配通道改为人工调配。
在交通法律问题专家张柱庭教授的眼中,在突发自然灾害干扰群众出行的危机时刻,交通信息引导服务非常重要,引导的内容不能只是数字信息或哪些交通路径阻断,而应该有人们出行选择的最佳方案。从目前的交通信息发布来看,各职能部门都已恪尽职守,但是一些地方缺少一个综合运输服务信息指南,凸显交通信息的“孤岛”现象。
目前,旅客们获知的交通出行信息都是各职能部门通过媒体发布的,而媒体并不具备引导交通服务的专业功能,如何利用各路信息,打破交通信息“孤岛”现象,综合、协调、沟通这些珍贵的信息资源,在非常情况下便利每一个出行者?这或许是我们构建大交通体制应当考虑的一个内容。(陈煜儒)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