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制度:因狩猎而生
■李子
现代文明的基础是产权制度,印第安人的狩猎准则可以再现产权制度的起源
许多技术发明和技术手段都强烈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比如蒸汽机、电力。也许读者会感到有些奇怪,在这些影响最重大的技术手段中,竟然包括有铁丝网。
明眼的读者会指出,功劳实际上并不属于铁丝网,而应该属于铁丝网代表的产权制度。正是如此。现代发达文明的基础正在于那往往被人忽视的产权制度。正是因为产权制度可以确保人们的劳动成果确实归自己所有,人们才有了生产劳动的激励,相反,在那些产权制度不充分的地方,就没有人愿意努力工作。结果也自然只能是一个贫穷匮乏的社会。
在大多数文明世界,产权制度的确立都是史前时期的事情了。很难找到足够的史料再现那段重要的历史过程。因此,以上的论证都只存在于逻辑中,没有真实的历史提供佐证。当经济史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他们便转而去观察那些还处于文明初期的部族,比如近代以来的北美印第安人。在他们那里,还保留有不少原始记录,访问部族里的人,也能得到不少第一手资料。学者们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通过研究印第安人的历史和现实,经济史学者们找到了非常典型的产权制度发生进行时。其中的种种过程和细节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于产权的认识。
研究者发现,主要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北美印第安人,在土地产权方面,不同地区存在两种制度,一种是没有产权的共有制,一种则是土地私有制。
在没有土地私有权的地方,人们任意打猎,谁捕到猎物就归谁。当然,在部落内部,猎物另有分配办法。而在有土地产权的地方,则通过各种办法划分了土地。每块土地都有各自的主人。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打猎。越界到别人的地盘打猎是不被允许的。部落内部和不同部落间发展出了各种惩罚办法,禁止这种“侵犯他人产权”的行为。许多惩罚办法都和宗教、习俗、传统、道德等结合在一起,非常有效。其作用非常类似于文明世界中保卫私人财产不受侵犯的法律法规。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呢?
研究者深入探寻后发现,不同土地制度和地理位置高度相关。没有土地产权的往往是深居内陆的印第安人,而那些已经有了私有产权的往往是离海岸线不远的部族。再接下去探寻,就找到答案了。
原来,土地是否存在私有产权,是由印第安人与欧洲之间是否存在皮毛贸易决定的。而离海岸线不远的印第安人,当然在进行贸易方面要领先得多。
在和欧洲之间大规模的皮毛贸易出现以前,印第安人打猎只是为了自用,包括食用和用少量皮毛做衣服。如果仅仅是自用的话,自然用量不多。吃能吃多少呢?穿能穿多少呢?打猎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如果没有需要,人们自然更愿意少干一点那种辛苦危险的事。那时也没有冷藏技术,所以,那时的印第安人没有必要猎取过多的动物。
十六七世纪以来,欧洲人大量来到新大陆。他们很喜欢北美的动物皮毛。通过海上贸易,大量北美动物皮毛被贩卖到欧洲。这可是一个利润丰厚的生意。而对印第安人来说,当他们发现可以把皮毛出售给欧洲人以后,他们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他们的猎取的皮毛的价值大大升高了。他们们有了动机尽可能多地打猎。这就不仅仅是为了自用了,而是主要为了出售。这样一来,可以想象,不管有多少动物,也不够这些贪得无厌的人攫取的。这时,就需要有一个办法,限制人们的打猎数量,否则,动物很快就会灭绝,那时,受损失的是所有人。
什么办法是适用的呢?答案就是产权制度。实际中发生的也正是这样。在皮毛贸易展开以后,最迟在十八世纪以后,在那些海边的部族,人们已经采用了各种办法划分了原属公共所有的土地。人们只能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打猎。
由于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人们自然不会竭泽而渔,那可不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观察发现,在自己的土地上,印第安人都实行非常谨慎的打猎安排,他们并不贪得无厌、鼠目寸光。相反,他们非常克制、富有远见。比如他们主动把自己的土地划为几块,然后在不同地块轮流打猎,尽量不猎取怀孕的母兽,在动物繁殖期内减少打猎量等等。由于明确的土地产权制度,这些地上的动物就成了他们的私产。人们对于自己私产的热心和细致关怀,即使是最狂热的环保主义者也无法比拟。同时,在这些已有了土地产权的地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也做了相应调整。以前的印第安人更习惯于平分猎物。但后来就变了,人们更愿意强调东西“是我的”。即使是饥饿的人不得不猎取动物充饥,按照习俗要求,他可以把肉吃了,但一定要把皮毛留给土地的主人,否则就要遭到谴责和报复。
而在那些内陆地区,由于距离遥远,没办法进入贸易行列,人们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多多地打猎,也就没有必要花心思划分彼此的土地界限。这时,可以说,产权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没必要的奢侈品。可见,相对于海边的印第安人,内陆的人们并不是不懂经济,也不是观念落后。他们只不过是面临着不同的外部条件而已。
还有一种原因导致了不同的土地制度:森林和草原的差异。一般来说,森林地区比较多地实行私有土地制度,而草原地区则更多见共有土地制度。按照上述的逻辑分析,不难发现答案。首先,森林地区的动物品种比草原地区要多得多,经济价值要大得多。其次,森林地区动物的流动性要小一些,它们往往固定地居住在某个地方,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把动物限定在某个范围内。这时,划分土地产权才可以同时有效地划分土地上动物的产权。而在草原地区,动物往往游来荡去,活动范围较大,它们的习性是在一片广阔的土地上随意来往。因此,在草原地区,划分地权的作用就要差得多,人们自然也就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资源了。
对印第安人的观察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产权作用的认识。人的行为,除了给自己谋得利益以外,还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人。一个人猎取了某个动物,其他人自然就得不到了。在皮毛贸易出现以前,这种矛盾当然也存在,但并不尖锐。这时,就不值得建立产权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得不偿失。皮毛贸易出现以后,这种矛盾就变得尖锐了。如果人们不克制自己的行为,人们之间很快就会直接对立,乃至大打出手了。这时,就值得花费一些资源来建立划分彼此界限的产权制度。当人们有了自己的明确地盘以后,他所要做的实际上对自己“克制”,他不再需要对别人克制了。如果他在自己的地盘上多多益善地打猎,很快他就会发现自己再也找不到什么活着的动物了。等待他的也就只有贫穷了。
总是有人希望能创造出市场经济以外的替代手段,同样帮助人们实现“克制”。为此,他们在道德上攻击人们的欲壑难填,呼吁人们不要贪得无厌,希望人们为了环境、为了后代、为了他人,主动地做出牺牲。但呼吁者不喜欢产权制度,他们往往认为这是冷冰冰的、缺乏人性的、试图瓜分世界的自私自利的制度,结果就是,呼吁者无一例外地得到失败。他们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人们的道德堕落。但其实错的是他们。他们缺乏对人性的洞察,他们不了解人们行为的现实条件。他们提出的所有替代解决方案,几乎都是刻意建立的,往往依赖某些政治过程,以压制人性、改造人性,也就是反对人们的自由选择为主要手段。
与这些反人性的替代方案相反,产权制度不必依靠外来导入,只要没有刻意的压制,只要现实条件需要,人们会自发产生出适合的产权制度,这是他们用以解决所面临问题的一种办法,而且是他们承担得起代价的办法。这个过程,是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一部分,而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正在于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不是“建立”,而是“排除”,尽可能排除那些形形色色的压制人们自由选择、自愿合作的因素。市场经济不需要特殊的政治过程来帮助建立,自由人的自由选择必然是市场经济。所以说,市场经济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制度。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