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2007年,整个银行板块上市公司都可谓水涨船高,表现不俗。其中,
浦发银行在2007年业绩快报中称: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为403亿,净利润为55亿;净利润比上年增长63.89%。
相比之下,似乎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等翻番的业绩更为引人注目。
但通过比对分析浦发银行的2007年业绩快报和季报、半年报等数据资料,却能发现不少值得一提的内容。
贷款促成收入喷发?
与2006年各季度主营业务收入较为均衡的状况相比,2007年第四季度浦发的主营业务收入似乎是出现了爆发式的猛增?
对此,记者先请教了招商证券一位金融行业研究员,他表示这不太可能,银行各个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应该是比较平均的,所以四季度收入的暴涨可能是快报和季报之间的统计口径不一样造成的。
这位研究员告诉记者:营业收入应该包括利息净收入、手续费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等项目。较大的可能性就是,目前业绩快报中的403亿的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利息收入是总利息收入,尚未将利息支出扣除。
根据这种解释,记者将2007年三季度报表中前三季度约100亿的利息支出加到183.1亿的营业收入之上,即为283.1亿。如果统一计算口径,采用283.1亿这个数据,那么也就是说2007年四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在119.9亿左右,虽然也有较大增长,但增长率相对比较平和。
随后,记者电话联系浦发银行董秘沈思。对于四季度是否出现了营业收入猛涨,他并未提出统计口径一说,而是向记者表示:“我们的主营收入主要是贷款收利息,而收利息主要是集中在四季度。收息有日期限制,大部分都要在第四季度完成,否则就要计算入下一年度,所以会比较集中地反映在第四季度。”
记者问及为何上年主营收入则各季度相对均衡,沈思解释道:“年度之间也会有差异。一是各个年度信贷控制不一样,再则如果年初放的贷款比较多,则大部分是四季度到期。但如果是年底放款,则要跨越到下一年度去了。”
他表示,每个年度的贷款安排不一样,包括有宏观调控的要求,自身资金安排的要求;此外也受贷款的期限和收息的多少来确定的。
存贷比临监管线
尽管对于四季度营业收入的解释和说法不一。不过有一点却可以确定,那就是在其主营业务收入中,通过贷款获得的利息收益占有非常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这一点也反映在了浦发的存贷款比例上:浦发2007年三季度的存贷比是73.18%,此前中报的时候则是76.58%,都逼近甚至超过了75%的监管标准。
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新的年度如果存款没有大幅增长,银行的贷款业务就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利息收入和利润?
对此,沈思承认如果存款受到限制,肯定会影响贷款,并最终影响当年的业绩。不过,他表示:“存款没有出现增长这只是个假设前提。”
对于贷款的另一个问题是,近年房地产业火爆,因此不少银行贷款结构中投向房地产部分较多。同时,由于各类贷款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利息收益率最高,导致个人住房贷款很受银行青睐。
根据2007年半年报,浦发贷款投放于房地产行业的比例为10.34%,这还并不包括个人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的部分。
因此,不免让人想到,如果楼市降温,对于银行的业绩来说,是否会有较大影响?
前述金融研究员对此表示相对乐观:“浦发房地产开发这块比例较大。不过现在还没看出上海这边的楼市出现比较大的波动的迹象,价格小幅调整对其影响不大。2005年的时候,整个上海就出现过价格下挫10%-15%的状况,但对浦发没有什么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沈思则表示,首先得看楼市是否会出现拐点,而现在业界还并没有统一的看法。拐点不是一般的波动,而应该是整个逆转。
“目前,我们的房地产贷款处在一个比较正常的水平上。”他说。
“社保部”往事随风?
然而,尽管浦发因贷款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利息收入乃至利润的随之大幅上升,但以2007年三季度为例,当季利息净收入约为62.1亿,约占营业收入的92.9%。可以说,中间业务所占比重还是相当小。
对此,沈思坦诚:“我们自己与自己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之前的基数小,所以目前占的绝对量不大。这方面我们还是努力要增加的。”
而提到中间业务,不得不提到社保基金,在浦发的公司银行资产托管部的业务中有着社会保障基金托管这一项,这与此前2007年下半年撤销的“社保部”有什么关系吗?
对此,沈思告诉记者,这是两回事:前者银行只需具有托管资格就可以办理,是普遍的;而后者是上海市政府授权委托浦发,对上海市社保基金进行管理运作,这是特定的,随着形势的变化,浦发银行上市之后就慢慢退出不管了。
那么,社保部的撤销是否对浦发银行2007年的业绩产生了影响?
“一点都没关系。社保部是分账经营的,跟浦发银行的大账没有关系。”沈思表示:“所有的收益不归浦发银行,所有的亏损也不归浦发。我们只是委托经营而已。”
记者追问这是否指浦发是免费委托经营原上海社保基金,并未从中获得相关的手续费等中间收入。沈思对此表示了否定:“这是上海市政府委托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浦发承担的社会责任!”
作者:谢岚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