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的雪,我活这么大从来没见过。”坐在中国气象局二楼宽敞开阔的会商室里,杨贵名的声音有些沙哑。作为中央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三天前,在他主持的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央气象台发出了最高等级的暴雪红色警报;此时他仍在密切关注着天气形势的风云变幻。昨天傍晚,本报记者走进这间备受关注的会商室,请这位气象专家“破解”这场罕见雪灾的成因真相。
成因 雨雪接二连三没喘息 北京晚报:请您用浅显的语言告诉读者,常见的雨雪这一次为何变成灾害?
杨贵名:我们所说的下雨需要两个条件,即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相互作用,产生降水。
从1月10日到现在,这段时间的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中,产生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形势相对比较稳定,降水条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就很容易导致在部分地区反复出现雨雪天气,从而对当地的生活造成影响。
北京晚报:和历史上的雪灾相比,此次雨雪天气有何特点?
杨贵名:从10日到现在,连续出现三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这样密集的程度在历史上非常少见。另外,由于三次大范围雨雪天气的间隔非常短暂,导致其覆盖的地区始终处于低温状态,中间没有温度回升的过程,因而导致影响程度加剧。
北京晚报:目前的雨雪影响程度,是否符合气象部门当初的预期?
杨贵名:对于这种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气象部门已经可以提前2至4天做出预报。比如19日至23日发生的第二次大范围雨雪天气,我们在17日就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而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的大雪,我们提前3至4天就已进行预报,从预报的角度来讲,这一次我们做得非常精彩。
当然,此次大范围雨雪天气与春运高峰期不谋而合,使得其影响显现得比较突出。
纵深 气候变暖是罪魁祸首 北京晚报:在提到这次大范围雨雪天气时,我们时常听到“拉尼娜”这个词汇,请问“拉尼娜”与此次大范围雨雪天气之间有何关系?
杨贵名:“拉尼娜”是与厄尔尼诺相反的气候现象,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其特征是赤道东
太平洋附近的洋面水温偏低,而西太平洋相对水温偏高。处于拉尼娜情况下,热带洋面上的对流雨汽会比较活跃,暖气流把充裕水汽输送到我国,由此产生的降水增多。从目前的观测实况来看,降水偏多跟拉尼娜现象相互对应,可以看做是一个比较吻合的解释。
北京晚报:从去年底以来,除中国外,欧洲地区和中亚等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雪灾情况,各国出现的天气异常现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杨贵名:极地冷涡旋是冷空气的源地,今年的极地冷涡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亚洲高纬度东部地区,另一部分位于欧洲,因此欧洲当地的气温也非常低。这部分冷空气南下时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断而形成分流,沿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行进,在当地也造成了较大程度的雨雪天气。
北京晚报:近年来频繁听到全球各地传来有关雪灾、台风、暴雨等天气灾害的消息,这是不是一个全球气候出现恶化的信号?
杨贵名:我认为近几年出现的这些灾害性天气情况,是对气候变化的真实反映。而从最近几年气象界的研究来看,各国科学家基本上都把这些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归结于全球气温偏高和增暖造成的影响,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新闻新词 拉尼娜 拉尼娜 (LaNina)在西班牙语中是“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出现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近年雪灾肆虐史 2006年1月:日本石川、福井、富山、山形、秋田等日本海沿岸地区以及北海道地区连降大雪,造成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雪灾。
2006年10月:百年罕见的暴风雪突袭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地区以及美国和加拿大边境的水牛城,为该地区历史上当月最大一次降雪。加拿大伊利堡地区出现大面积停电,美国水牛城损失同样惨重。
2007年1月:美国从得克萨斯州到缅因州的中部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风雪袭击,造成9个州68万户家庭或商店断电。
2008年1月:暴风雪天气持续袭击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等地,多条高速公路被迫封闭;阿富汗西部连续数日遭遇雪灾,至少造成超过80人死亡;印度出现70年不遇的寒流;而伊拉克则出现百年未见的降雪。X095
解惑 “三峡影响说”无证据 北京晚报:最近在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此次大范围雨雪天气是由于三峡工程造成的影响,这种说法可信吗?
杨贵名:大气环流是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运动,而不仅局限于中国三峡这一区域之上。从全球角度来看,三峡工程的面积仅是非常小的一个范围,没有证据能够说明,三峡工程对于降水形成了直接影响。气象学的观点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资料的累积。实施三峡工程以来的时间有限,还没有形成足够的数据,也无法证明其对气候变化造成了影响,因此这种说法未免太牵强了。
北京晚报:那么为什么这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呢?
杨贵名:这与地形特点和大气环流有关系。从东北部贝加尔湖一带来的冷空气,在经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后,与经过云南、广西一带的西南暖湿气流,恰好在我国东部的长江流域一带汇合,并且其大气环流状况在这一带稳定下来,因此才形成了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大范围雨雪天气。这是一种巧合,而巧合是非常罕见的,这在气象学上的定义就是“极端异常天气事件”。
现场目击 红色警报是怎么会商出来的 17时,会商室覆盖了整面墙壁的大屏幕前座无虚席。屏幕上的画面被整齐地分割开来:安徽、江苏、贵州、江西……来自南方地区不同省份的图像上,共同的特征便是镜头中那一片皑皑的白雪。“为了应对雨雪天气,从1月27日起,我们每天在这个时间增加了一次天气会商。”中央气象台的首席预报员杨贵名解释说,除了首席预报员和气象台相关负责人,所有受到灾情影响的省市气象台,都要通过这种特殊的形式沟通信息;而第一次暴雪红色警报,也是在这样的会商中发布的。
3至5分钟,在首席预报员的主持下,各省的工作人员用最简短的语言发布了各地的气象观测数据。屏幕上的主画面不时在渲染着各种颜色、被线条和大小标志区分开来的地图上迅速切换,令人目不暇接。水汽动画、6小时云变率、温度0线……以往在电视天气预报中听不到的专业术语,外行人听上去完全是云山雾罩。倒是现场专家们脸上略显凝重的神情,更能令人感受到会商室里那种紧张而真实的严肃气氛。
速溶咖啡扑鼻的香气在房间里弥漫开来,没有丝毫的浪漫可言,这完全是专家们用来提神的必备工具。“深夜1点半我才离开会商室回家,早晨6点钟又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位老预报员感慨地说,当遇到紧急情况时,首席预报员24小时连轴值岗,早已成了惯例。
17时40分,气象台负责人发布的一则消息,终于令会商室里的气氛有了些微的缓和:湖北、浙江、云南、广西、江苏等省的应急响应状况降为3级,湖南、广西的应急响应状况降为2级。有人明显地舒了一口气。但杨贵名的心情却并未松懈:“未来几天是否还会发警报,31日开始的这次降水过程最为关键。如果能够早点儿做出准确判断,大家也就能够早点儿采取措施,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北晚刘平摄记者周健森) (来源:中国网综合消息)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