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国内财经

上海:倾斜郊区 布局城乡均衡

  上海:倾斜郊区 布局城乡均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俊才/上海报道

  无论是长达44页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们的热议,作为2008年开局的上海两会,“城乡均衡”,成为一个新焦点。

  “要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加快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率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1月24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在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城乡和谐做了一个清楚的布局。

  改变“大上海,小郊区”

  上海的农民是全国最富的。《中国经济周刊》从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下称“上海农委”)了解到,2007年,上海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10000元,郊区实现的增加值撑起上海经济半壁江山。

  但是,上海农委表示,上海城乡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平衡。农村在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和人均消费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区,建国后50多年的小农经济与工业经济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构成了经济舞台上“大上海,小郊区”的不和谐局面。

  “两会”期间,来自奉贤、金山等郊区县的代表提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对郊区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配置要加大力度。郊区战略布局要作进一步调整,真正与中心城区进行融合和分工。

  1月25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长期以来,中心城区垄断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资源,造成了城乡富愈富穷愈穷的‘马太效应’。破除城乡二元,当务之急是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

  据参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讨论的人士透露,上海计划今后五年内,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共荣,破除“城乡二元”,消灭制约城市和谐的沉疴,为上海完成“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目标准备充分条件。不过,出于多方面考虑,这样的表述没有写进公开的材料中。

  “600”对“6000”的倾斜

  1月26日,南汇区中心医院医生王静恩看完40多个病人后,匆匆赶到两会现场参加讨论。王医生告诉记者:“郊区医院缺人才,医院的设备、员工的收入还是不能与城里比,留不住人,因此一个人要做很多活。”

  上海市辖18个行政区和1个行政县(崇明县)。按照最新的城郊划分标准,以外环为界(上海人传统的中心城区是以内环为界),中心城区有600平方公里,郊区则有6000平方公里。

  像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国内著名的大医院都集中在600平方公里的城区,而且,中心城区汇聚了大量的医疗人才。

  代表们呼吁,加大公共财政对郊区建设投入的力度,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调整区域社会事业资源配置,加大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向郊区县倾斜力度。用于乡镇以下的市政、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应该和城区持平。

  韩正市长的报告也用了较大篇幅阐述增加郊区教育、卫生投入的5年规划。

  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书记孙潮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地跨城乡的闵行将加快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引导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覆盖,向建设成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近郊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目标迈进,推进财政分配体制改革,实现财权和事权的有效匹配,为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提供经费保障。”

  孙潮告诉记者,至2007年3月底,闵行区化解债务总额为69876万元,化解率达63%。建立“工业反哺农业” 专项资金,2007年筹措1.5亿元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资源“一碗水端平”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2008年1月1日开始,从崇明县打电话到上海市区,每分钟话费比原来少了2毛多。上海市最终取消了区间通话费,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对此,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人士高调解释:“价格调整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虽然)每年少了4000多万的入帐,(但是)值得。”

  事实上,上海市在户籍、税收、社保、就业和公务员录用等领域,已经推出了密集的改革举措。在城乡二元结构一时还难以完全突破的情况下,上海郊区农村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率先在新生户口上凿破城乡户籍制度围墙,规定2001年1月起在郊区农村出生的小孩,都可以报城市户口。就此,“农民”将不再是他们“世袭”的身份印记。

  《中国经济周刊》从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到2010年,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基本全覆盖,受益人群比重达到98%左右。目前,松江区作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升统筹层次的试点区域,正在加紧制订方案,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每年按20%的幅度增长。

  500公里轨道贯联城乡

  2007年12月2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启动轨道交通8、9、6号线发车信号。一声气鸣后,8号线从黄兴公园站、9号线从松江新城站、6号线从世纪大道站、1号线北北延伸段、4号线从修复段南浦大桥段,分别发车。

  至此,上海已拥有8条轨道交通线,共计160座运营车站,累计运营线路长度达到234公里,形成了“一环七射八换乘”的网络运营格局,线网规模居全国之首,组成联结城乡的交通筋络。

  “今后五年,上海要建成500公里左右、13条线组成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韩正市长在“两会”上表示。

  孙潮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闵行区农村等级公路通达率将达到100%,实现自然村全部通硬路基。同时,新批和调整25条农村公交线路,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的工作目标。”

  破除“二元” 浦东先行

  戴着国家级综合实验区桂冠的上海浦东新区,在破除“二元结构”方面再次成为“先行者”。

  韩正市长在报告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指出,全力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聚焦对全国改革有推广意义和借鉴作用,要着力改变经济运行方式,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加快形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率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据浦东新区发改委副主任蒋慧工介绍:“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已按计划推进43项,新开展30项,涉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科技体制、金融体制、城乡二元结构等多个领域。”

  在实现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浦东通过“政府管理、学校为主办学、社会评价”的“管办评”联动改革,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改善农村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中国经济周刊》还了解到,从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入手,浦东成立了功能区域党工委、管委会,对区域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为实现城郊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二元”观念消化需要时间

  “二元结构在上海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城乡的差距,还有观念上的形成。”王振处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外大城市,很多市民在城市中心工作,选择的住所往往是乡下。上海人的观念里不愿意这样。市中心住着‘城里人’,乡下就住着‘农民’,泾渭分明。”

  上海市民也戏称:住在内环里的都是说英语的(高级人才),内外环之间的是说普通话的(城市移民),而外环外住着“阿拉们”(本地农民)。

  “一些郊区,领导害怕在突破‘二元结构’时步子迈大会背财政负担,害怕超前。他们眼睛里,农民有了一块地,就算就业了,正好和市区相反,市区往往为了完成就业指标,政府就会出面购买岗位。”王振指出,“另一个极端是,有些郊区热衷于大马路、大广场的建设,借以和城市攀比。其实,农村要以自然、生态为基调,保持农村自然风貌,疏浚河道水系,多种经济林木,减少人工造景,不必要搞大面积的草皮和硬地。”

  (主文)福州市政协:

  着眼民生 为打造和谐福州献计出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娟娟/福州报道

  “今年新建30个农村候车亭,解决220个村通水问题,建设改造150家农家店,改造提升30所乡镇卫生院、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180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日前,从福州市“两会”上传出的一系列民生数据令人欣喜。“关注民生、打造和谐城市”是今年福州市两会的着眼之处,着力之点。

  “关注民生、为人民服务是政协责无旁贷的任务。要深察民情,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关注教育公平、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征地拆迁、环境保护、权益保障、劳动关系和谐、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等,千方百计促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1月26日,福州市政协主席陈扬富在“两会”现场对《中国经济周刊》坦陈心声。

  着眼民生 提升重点建议质量

  在福州市两会采访期间,一位政协人士就民生话题向《中国经济周刊》举了一个例子:近日,家住福州环南新村的陈老伯因高血压病入院治疗,出院后一算费用,比以前少了约一半,这得益于他去年11月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007年6月,福州市政协提出《关于启动城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议案》,建议将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该议案被福州市政府制定的《福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基本采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筹备,2007年10月1日,福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福州成为全国首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之一。

  这仅是去年福州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523件提案中的一份。《中国经济周刊》从福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了解到,“三农”问题也是福州市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他们提出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保持农村经济活力》、《加强村建规划,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等提案,着眼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得到了福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以人为本 主动融入和谐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情民意,积极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建议、进良言是福州市政协提案的主题。在过去的一年中,福州市政协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为福州建设和谐社会献计出力。

  “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陈扬富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在过去的一年中,福州市政协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建言献策的重点,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相关议案,得到福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福州市财政局已将社区建设经费列入2008年财政预算,提案中反映的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办公场所等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

  2007年下半年,针对企业劳动合同纠纷较多、劳动者权益保障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福州市政协开展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对有关部门做好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过去的一年中,围绕福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关系百姓生活的热点,福州市政协先后开展了传统工艺品生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药品“两网”健全、网吧管理、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民营医院发展、公证法实施一周年等60多场次专项视察,处处体现了“和谐”主题。

  坚持团结联合 促进两岸交流合作

  福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是祖国大陆对台经济交往的重要基地和台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台商在福州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1月28日,福州市市长郑松岩在两会上表示,榕台交流合作正在向宽领域、高层次、多形式方向不断拓展,福州将采取措施促进榕台两地进一步合作。

  2007年9月,在福州市委支持下,以福州市政协为主体,成立了“福州海峡两岸交流协会”,为福州市社会各界开展对台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2007年一年,“福州海峡两岸交流协会”接待了8批台湾岛内知名人士带领的经贸文化交流考察团,与相关方面共同举办了“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论坛”。

  2007年12月,福州促成了台湾中北部县(市)联合组团参加2007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率先实现了两岸互动模式从产业链接向区域协作对接的转变。

  福州市还率先吸收了两位台商成为政协委员。今年的两会上,一位列席政协会议的台商代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参与议政是台商的荣耀,我们要为福州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出力,当好榕台两地的经济利益纽带、精神文化纽带、和谐社会纽带和通道连接纽带。”

  (主文)山西农民申纪兰:

  “人大常青树”见证“人大”55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韩文/山西报道

  2008年1月23日,这一天对于已79岁高龄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来说意义深远。在刚刚结束的山西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人大常青树”申纪兰又一次光荣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这位共和国史上惟一的一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步入耄耋之年又续写了传奇,刷新了自已的“红色纪录”。

  申纪兰,中国农村妇女中普通的一员,但半个世纪的参政议政注定了她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她曾在天安门城楼同毛主席握过手,到周总理家做过客,江泽民总书记称赞她为“国宝”、“凤毛麟角”,胡锦涛总书记、朱基总理都亲自登门拜访过?

  谈到当选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感受,申纪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道出肺腑之言:“每一次都是激动万分、热泪盈眶,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赖,我这个代表绝不辜负农民的重托,坚决听党话,跟党走。”

  “不爱红装爱武装”

  当精神矍烁,满面春风的申纪兰步出会场,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那矫健的步伐、挺拔的身姿绝不会让人相信她竟是一位年近80的老人,有人说这应归功于申纪兰至今保持着坚持下地劳动的好习惯。

  在她身上,农民的本色与印迹从未褪去过,一身旧式的蓝色西服、一头精神抖擞的短发、一口亲切的乡音,这些特征多少年依然如故。

  1947年,年仅18岁的申纪兰嫁到位于太行山脉一个峡谷中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女性都被封建思想所束缚,饱受着不幸婚姻与各种陋习礼教的毒害,申纪兰虽没有读过多少书,但追求男女平等的大胆想法却一直在脑海中萦绕。

  50年代初,在当时红遍全国的劳动模范李顺达倡议下,西沟村创办了“金星农牧生产合作社”,申纪兰积极联络了10多名姐妹加入互助组,由于表现出色,申纪兰当选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副社长。

  就是从那时起,申纪兰开始走家串户动员妇女出工下地,苦口婆心的“游说”终于起到了效果,妇女们逐渐走出院落,下田和男人们一起劳动。同时,她提出妇女不仅要和男人享受一样的工作权利,还应该得到相同的报酬,后来有记者把申纪兰破天荒的提法撰文《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发表,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申纪兰这一行动不仅标志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劳动得到了尊重,同时她也被誉为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第一人,成为了当时的妇女典型并受邀出席了全国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和世界妇女大会。

  “那时真叫苦啊,是人跟天斗,西沟的情况是‘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没水光石头,谁干也发愁’,妇女们都去下地,那就是解放了生产力。”回忆往事,申纪兰笑着告诉记者。

  虽然那已成为历史,但申纪兰爱劳动的风范却保持了几十年。两会期间与她住同一房间的某人大代表告诉记者:“申主任不是享福的人,现在仍然以一个农民要求自已,耕种着责任田,起早贪黑下地劳动,并且积极参加村里开展的植树造林等集体活动。”

  半个世纪为民进言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要为人民说话,把广大农民的心声带到会上,说给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听,真正尽到我这个农民代表的职责。”面对《中国经济周刊》,申纪兰特意强调了自已“农民”的身份。

  1954年9月,申纪兰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5岁的她带着乡亲们的重托骑着毛驴走出了大山,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申纪兰与1210名代表审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出国家领导人,当她第一次在会上见到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那一刻,她为自己是个农民而倍感骄傲。

  1954年至今,除了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受文革影响中断,申纪兰年年都到北京参加会议,行使着一个代表的职责,她的文化水平与政治觉悟越来越高,议案也愈加规范可行,在第九届时,她已成为我国连续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一人。

  申纪兰文化水平虽不高,但几十年如一日把农民的事放在心中。每年到北京开会前,申纪兰总要把村里人召集到一起,请大家踊跃发言,然后她把每个人的意见与想法都记录下来。平顺县的领导每年也要来为她送行,叮咛她在全国“两会”上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呼吁。

  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申纪兰曾直接向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反映老区发展的一些情况,希望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老区发展,要多栽树、多修路,发展特色经济与乡镇企业。

  连续几年,申纪兰把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土地、饮水、交通等关键问题作为议案提交上去,如今有许多议案已经落实。

  采访中,申纪兰从资料袋中取出一份已打印好的“关于长林高速公路尽快开工建设”的议案递给记者,议案内容是建设一条连接山西、河南两省的跨省高速公路,并说明了是“长治通往林州连接中原腹地最短的一条出境公路”、“晋煤外运的一条大通道”等重要意义。

  申纪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要想富,先修路,不修路农村就没发展。这两年我们平顺、长治发展得快,主要还是交通便捷了,到哪里都方便,国家和省里对修路也很重视,修好路才能迈大步啊!”

  申纪兰由于为民进言而声名远播,许多不认识的人都视她为农民的贴心人,有问题就给申纪兰写信反映问题,这其中有山西省内的,也有河南等外省的,申纪兰除了把问题反映给有关部门外,还把来信整理成建议。几十年,她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农”、农村基础教育、腐败等问题多次提出建议和提案。

  山西省一领导曾这样评价申纪兰:“文化不高水平高,职务不大贡献大。”

  一辈子不离开西沟

  许多熟识申纪兰的人这样评价她:“慈祥的农家大娘,几十年装束不变、笑容不变、性格不变,做事光明磊落,说话实实在在,一生淡泊名利?”

  “在别人眼中,母亲是一位名人、享誉全国的劳动模范、一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我们眼中,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申纪兰的儿子张江平曾这样形容自已的母亲。

  事实上,申纪兰也从来没把自已看作一个名人,在她眼中自已永恒的身份就是“农民”。已身处无数光环辉映中的申纪兰,如今除了参加各种会议外,她的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为西沟村的发展奔波、操劳,始终不脱离农村,不脱离农民,不脱离劳动。

  1973年,申纪兰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但她坚持不要级别、不要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专车,还在西沟参加劳动,后来她毅然辞去了这个正厅级职务,无官一身轻地回到了西沟。现在她有双重身份,兼任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和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职务。

  申纪兰曾对许多媒体实话实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在申纪兰的带领下,西沟村如今已开办了十几家企业,包括纪兰核桃露、西沟人家酒店、房地产、电石厂等企业。

  “西沟现在变化大,你们有机会要多来看看,我们全村两千口人,人均收入达到了三千多元,这个不容易啊!以后西沟‘山上是银行,河沟是粮仓’,日子会越过越好。”申纪兰欣喜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下一步我们还将兴建一个大型焦化厂,带领全村人民奔小康,这次我还带了一个议案,就是希望加快朋头水电站的立项与建设,为平顺、西沟的发展服务。想法可多了,但要一步一步来实现?”

  采访结束时,申纪兰对农村土地问题表现出了担忧:“我们的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好,不能走弯路,土地是根本,农民不能没有土地。”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