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闻涛
打碎窗户玻璃能够产生对玻璃的生产需求,进而引起其他各种需求,这是经济学中的所谓“破窗理论”。前段时间发生在我国南
方大部分地区的雪灾冻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宏观经济稳健运行带来挑战,但是根据“破窗理论”,雪灾过后的重建工作同样会产生新的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作用。
分析人士指出,刚刚发生的雪灾虽然影响范围较广,但从整体来看,不会对宏观经济健康运行造成更大的影响。
雪灾只会产生暂时影响
已经有学者将此次雪灾同5年前的“非典”和1998年的洪灾相提并论,从直接经济损失上来看,雪灾的影响不亚于上两次灾难。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2日,雪灾已造成1111亿元经济损失,数量略小于洪灾时的1600亿元和“非典”时的1400亿元,但是随着损失统计工作的落实,雪灾损失数量应该会继续扩大。
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严重的雪灾自然会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但是暂时性的供给冲击一般不会对经济造成持续性影响。虽然暂时性的外生打击可能会使经济滑坡有所加剧,但很少会导致经济周期发生根本性改变。
根据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的测算,今年一季度投资可能因为雪灾下降3.9%,出口下降4.8%,GDP下降0.47%-1.27%。而且,雪灾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和交通受阻,将抬高1月份和2月份的CPI,预计一季度CPI将达到甚至超过7%。但是,由于一季度,尤其是1月份和2月份经济总量占全年比重很小,如果再考虑到余下三个季度的“补足”效应,雪灾对全年的影响十分有限。
梁红举例说,1998年中国出现的经济下滑主要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所致,并非是由于当年夏季的严重洪灾;2003年春季的“非典”疫情也未能阻挡已经形成的强劲上行周期,而这一周期在此之后延续了4年时间。
灾后重建带来引致性需求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灾后重建工作。会议指出,这次灾害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给电力、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破坏,给人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的任务十分繁重,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应该由应急抢险转入全面恢复重建。
梁红分析说,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方面的严重瓶颈说明,尽管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近10%的速度增长,但中国在铁路、公路、机场、发电厂以及输电网络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仍然是巨大的。她认为所谓的过度投资问题是个谬论,中国在中长期内需要而且能够加大投资,从而最终扩大消费。
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从1998年和2003年两次自然灾害的表现来看,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并配合财政政策推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受影响程度均不大,经济中主要的驱动因素???投资迅速增加,1998年下半年5个月的平均投资增速达到20%,远高于上半年的平均水平,2003年“非典”后的投资增速更是迅猛,全年月平均投资增速高达47%。
申银万国证券认为,灾后重建的机会主要在电网、交通和农业生产上。电网受损最为严重,因此,相关行业最有可能获利;此次交通受阻,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有很大缺陷,只能说明铁路建设依然滞后,因此,交通设施,比如公路的修建还是更多体现为乡村公路的改进,从这个角度看,地方性的水泥企业有机会。农业生产方面,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会继续受到管制,以保证春耕的顺利。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