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上市公司公司评论

股市的钱不用还 上市公司恶意圈钱上瘾

  蓝筹被黑:机构砸盘放大“重大事项”恐惧

  它们都是是投资人特别熟悉的名字,证券分析师言必称之。

  它们是中国平安(601318)、中国人寿(601628)、江西铜业(600362)、伊利股份(600887)、西水股份(600291)、浦发银行(600000)、大秦铁路(601006)、株冶集团(600961)、中钨高新(000657)……。


  蓝筹轮番被黑。

  被黑者有两大特征:再融资;重大预期落空。

  价值投资势微蓝筹股惨遭抛弃

  李驰的成名战是数年前低位买进中国石油(601857)H股,在其即将回归A股市场前夕成功套现,赚了近10倍利润。在不久前他的新书《白话投资》发布会上,李驰向记者解释了自己卖出中石油的原因。

  "本来我买进中石油时,H股价才1块多,当时是想持有10年8年的,可是到了去年底时中国石油H股价已经涨了10几倍,比我打算持有10年的预期涨幅还高,套现也就是很自然的选择了。"

  "我现在基本上不再谈价值投资,一直在讲成长投资,其实成长投资说白了就是趋势投资,再白一点说就是投机!"这位以周易投资哲学见长,并在中国石油H股上一战成名的私募操盘手,如今并不避讳自己的新策略。

  李驰透露,现在他们的资金已经大部分撤离股市,改做私人股权投资,只留下一少部分参与趋势投机。

  当最坚定的价值投资者退场后,A股蓝筹的命运已经注定。理财周报记者统计,从2007年10月15日至2008年2月20日期间,沪深两市已有49只个股跌幅超过30%,大盘蓝筹股占据半数以上份额。

  其中,以1500亿元再融资额度震惊市场的中国平安跌幅居首,达到47.1%;紧随其后的是石油济柴(000617)、中船股份(600072),分别为45.93%和45.3%;中国石油名列第四,也有45.15%的跌幅。

  此外,中国人寿、中国铝业(601600)、江西铜业、中国神华(601088)、东北证券(000686)、广船国际(600685)、中信证券(600030)、兴业银行(601166)、贵研铂业(600459)等也在名单之中。

  专业人士指出,引发蓝筹股深幅调整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一类是因为意外宣布"重大事项"引发的市场抛售,如伊利股份、西水股份、株冶集团、中钨高新、浦发银行、中国平安等;二是机构为调整头寸而进行的集中抛售。第三种则是部分机构的操作行为,比如云铜股份,江西铜业的大落大起。

  惊天危机:

  2.9万亿市值解禁股冲击市场

  "表面上看,蓝筹股下跌是因为估值过高和各种突发事件引起,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来自于资金面,场外的资金根本无法支撑股指维持在6000点高位。"临汾久信投资总经理张红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张红记告诉记者,去年10月底中国石油回归A股冻结3.3万亿元资金,直接导致上证综指出现600多点跌幅,已经从侧面亮出了市场资金面底牌。"3.3万亿可以看做是一、二级市场可以动用资金的总和,扣除1.6万亿至1.9万亿元一级市场滞留资金,股市上的活钱最多只有1.7万亿。以上证综指每上涨1000点,需要1万亿资金计算,当时A股的极限点位是8000点。"

  而这1.7万亿活钱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投入到二级市场中,它既要支付印花税、经纪费等交易损耗,又要应付解限股流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平安的1600亿元再融资计划,成为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导致今年1月中旬开始的第二轮大跌。

  "当前股市正处于"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仅今年2月份首发原始股东限售解禁和股权分置限售解禁两大类型的解禁市值,就分别达到1361亿元和1330亿元,资金面可谓捉襟见肘。"一位总部在北京的基金经理表示。

  来自中原证券的统计则更令人吃惊,据其统计:2008年全年,因首发解禁的共有161家公司,总解禁股份为427.8亿股,总市值为10822亿元;因增发解禁的共有112家企业,解禁总股份为83.8亿股,市值达到2004亿元;同时,将有多达1007家企业的股改限售股在今年解禁上市流通,涉及解禁股总数为801.5亿股,市值超过16283亿元。

  照此计算,上述解禁股全部套现,至少需要2.9万亿元。

  保险、证券公司大举套现

  在蓝筹股估值普遍高企,价值投资面临窘境之际,以保险、证券为首的风险敏感投资者率先选择了离场。

  来自上交所的席位交易数据显示,就单个席位卖出量而言,2007年10月15日至2008年2月20日期间,保险系资金成为离场最坚决的机构。其中,被猜测是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两个席位净卖出额分别高达162.41亿元和145.64亿元。另外两家保险机构,也分别套现47.66亿元和42.90亿元。

  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11个月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89万亿。以当时保险资金入市比例5%计算,整个保险业1500亿元入市资金已撤出400亿元。

  看到保险公司火线撤出,经历过爆仓风潮的证券公司也犹如惊弓之鸟。同期券商自营、委托理财业务纷纷收紧,国泰君安证券大跌之中撤出89.72亿元,海通证券(600837)撤出69.27亿元,中信证券撤出65.86亿元。

  基金是减持大盘蓝筹主力

  此时,坚守A股市场的重任落在基金肩上。果然,承蒙管理层厚望被重新放开发行获得资金支持的基金不负众望。在其4个多月坚守过程中共成交1.9万亿元,仅撤出资金86.32亿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投资重点没有偏重。来自上交所的TOPVIEW数据显示,掌控3万多亿资金的基金机构几乎全线减持以中国平安、中国石化(600028)、工商银行(601398)、中信证券、中国船舶(600150)、广船国际、南方航空(600029)等大盘蓝筹股。

  其中,在中国平安这只个股上,券基账户持股占流通盘比例已由69%下降至43%,减仓比例超过40%;在中国石化上,券基账户持仓比例由47%降至37%;在工商银行上,券基账户持股比例由44%降至34%;中信证券上的券基账户持股比例由39%降至24%;在广船国际上,券基账户持股比例由66.7%降至65.8%。

  "祝你像中国石油一样,去年48今年24。"这句春节期间颇为流行的祝福短信主角--中国石油,在股价遭到腰斩后重新被基金看好。该股券基账户持股量由上市之初的5.15%降至最低点3.54%后重新增加,目前券基账户持有其流通股比例已经升至8.42%。

  手持上市公司--兴业银行,有净资产、公积金两市"双冠王"之称的西水股份股价在大盘调整过程中逆势上涨。尽管如此,它仍然不受保险、基金、证券等机构"待见",到截稿时仅有券基账户持有其0.01%比例的流通股。

  株冶集团在网上被盛传有机构主力坐庄,不过它也同样未逃过被券商、基金机构抛弃的命运,在其股价由42元跌至22元过程中,券基账户一路减持,持股占流通盘比例由29%急速降至15.5%。股价下跌近半,券基投资者也跑了近半。

  成长投资渐成时尚

  正所谓有卖就有买,在基金整体净买入86.32亿元的情况下,抛出大盘蓝筹股,必然要补进相应市值的其他个股。那么,基金都买进哪些个股了呢?

  上交所TOPVIEW数据显示,具有成长预期的二线股成为这些市场守望者的新欢,其中包括:日照港(600017)、金发科技(600143)、三一重工(600031)、中海油服(601808)、复星医药(600196)、洪都航空(600316)、莱钢股份(600102)、航天晨光(600501)、中国卫星(600118)、邯郸钢铁(600001)、交通银行(601328)、白云机场(600004)、华北制药(600812)、上海机电(600835)、云天化(600096)、水井坊(600779)、浦东金桥(600639)、北大荒(600598)、航天信息(600271)、建发股份(600153)。上述个股中,券基账户持仓比例增量由7%至27%不等。

  对于基金为何如此看好日照港,银河证券研究员张秋生分析认为,这主要得益于由"环渤海经济圈"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日照港所在的环渤海港口群,直接腹地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三省两市,间接腹地为吉林、内蒙、山西等。环渤海港口腹地煤炭、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从2004年开始,环渤海港口群腹地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就已超越珠三角和长三角。从历史数据分析显示,港口吞吐量增长速度大约是宏观经济增速的1.5-1.7倍。宏观经济放缓,港口吞吐量增速也将随之放缓。按照弹性系数计算,港口吞吐量增速将是宏观经济增速的1.5-1.7倍左右。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日照港开始渐渐受到基金的关注。

  当然,基金在二线股上的操作也不乏短线痕迹。以调整期间股价上涨92%,券基账户增仓一倍的宏图高科(600122)为例,该基金通过频繁买卖,短短10个交易日便获利千万元。

  从事塑料制品业的金发科技,尽管股价并未大涨,但仍有基金高买低卖做短差获利,其中不乏一只总部在南方的绩优封闭式基金运作痕迹。目前该股券基账户持股已由32%增至52%。

  来源:理财周报

  股市的钱不用还 上市公司圈钱上瘾

  “从股市圈的钱不用还。”先是平安1600亿元的增发,然后是浦发400亿元的再融资,现在又传说联通也要圈钱600亿元,是上市公司穷疯了,还是股民富得流油了?也许利益才是永远的真理。

  看着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的牛市,及时行乐成为了市场参与各方的一致选择,股民忙着赚取最后的利润,基民也忙着挑选未来能够跑赢大盘的基金,上市公司自然也不能闲着,如何从股市吃到最后的免费午餐成为了主要研究课题。

  显然,无论平安、浦发或是联通,都没到真缺钱的地步,即使缺钱,也完全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而平安自己拥有银行,浦发本身就是银行,说他们不得已到股市圈钱,谁也不信。

  为什么上市公司青睐再融资?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股市的钱不用还,谁都想要,如果不是为了圈钱,很多公司上市干什么?”

  也就是说,上市只是手段,圈钱才是目的!中小散户口袋里的钱将会在二级市场的比价作用下转化为一张张上市公司的股票,而这些股票除了卖给别的中小散户之外,也没什么太大的作用,想通过分红分享上市公司的成长,简直是痴人说梦,也许过一年后,又成为了购买新增发股票的入场券。

  早前也有很多上市公司圈钱,但金额往往不大,能上市都不容易,圈点也就圈点了,广大股民也没什么过多的抱怨。但如今不一样了,圈钱不再以千万元为单位,都改成了百亿元。可是现在的股民还没有办法承受这样规模的再融资,即使是融资规模最小的浦发银行(600000),也需要至少新发10家基金才能承接下来,这还不算赎回老基金购买新基金的投资者。

  有节制的圈钱才能够多圈几次,无节制的圈钱只能引发市场的恐慌,真让股价跌破了增发价,圈钱也只能以失败告终。其实权证的创设也有类似情况,适当创设一点,悄悄赚点钱,别影响到权证的炒作,倒也无所谓,可真要是到了南航认沽那样,创设的权证达到了原本权证的10倍,搁谁看着也都心里别扭,怨声载道甚至群起讨伐也就很正常了。

  我不相信是上市公司穷疯了,也不认为是中小散户钱太多了,有些钱放在市场里面弄出些泡沫来还能勉强充充门面,但要是被抽出市场之外,那就会原形毕露了。

  来源:北京商报

  恶意融资该叫停了

  刚刚泛出一丝春意的股市上周再遭寒潮侵袭。自上周三至周五,连跌三天后,被业内视为“牛熊分界线”的大盘年线再告失守。

  引发寒潮的“罪魁祸首”,被业内普遍认为是浦发银行拟大规模再融资的传闻。“年线太孱弱了,一听到"融资门"开启的声音,就扛不住了。”一位私募人士感叹道,“最终,这根线还是被那扇"门"压垮了”。

  浦发圈钱大盘遭殃

  2月20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传言仿佛横空出世,并迅速传开:浦发银行即将公布增发10亿股融资400亿元的方案。受此影响,该行股价开盘即一路下泻,被封住跌停,银行股随之整体下挫,保险、地产股也应声而落。

  2月20日晚,浦发银行发布公告,确认该行正就公开增发进行研究,具体数额尚未确定。但此举并未挽回投资者的信心,此后两天该股又连续大跌,至22日收盘累计跌幅超过21%。

  “浦发再融资是在嘲笑中国资本市场。”资深财经评论员叶檀说。但是,“嘲笑”中国市场的不单是浦发银行。

  1月21日,平安曾发布公告称,该公司董事会已全票通过增发意向,决定配售不超过12亿股A股,并发行不超过412亿元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以公告发布前1月18日平安A股的收市价格98.21元计算,整个再融资的规模达到1600亿元。

  增发消息公布之后,平安股价在1月21日、22日连续跌停,之后一周内又出现第三次跌停。在1月21日至29日短短7个交易日内股价从100元直泻至70元,下跌超过27%。A股市场受此影响也产生了剧烈波动。

  “浦发银行与中国平安的融资实际上就是圈钱。”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就浦发银行的情况而言,如果仅仅考虑补充资本充足率,融资额度在100亿元左右就足够了,可是浦发行竟“狮子大张口,一次性抛出了400亿元的融资案,这不是恶意融资又是什么?”

  中国平安的融资行为更是招致投资者和市场分析人士的一致抨击。业内人士指出,在募集资金使用并不明朗、没有可以向投资人充分说明的项目且无法向投资人说明回报等情况下就贸然抛出天量融资方案,不仅根本没顾及对整体证券市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无视现有股东的利益。

  也有分析人士提出,融资额度的合理性要视市场接受程度而定,“同样的融资需求在不同的资本市场环境中可能引发完全不同的效果,反映的是市场心理的变化”。

  融资密集市场缺血

  投资者对股市现状忧心忡忡的同时,心头的恐惧也越来越重:还有多少公司正准备步中国平安、浦发银行后尘,打开再融资这扇“门”?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有关统计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与节奏明显加快,在近期呈现密集发行的态势。Wind资讯统计显示,去年1月份,实施再融资的上市公司只有13家,融资额为98亿元。而今年1月份,已实施再融资计划的公司有27家,总计金额456亿元。此外,从今年1月1日至29日,有26家公司提出了再融资预案,总计金额2233亿元。

  春节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步伐也有所提速,如上港集团、中国石化等公司将发行可转债,山推股份五矿发展等公司将配股等。

  业内人士认为,恰恰是再融资的提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市场的忧虑情绪,不仅中国平安、浦发银行、江西铜业等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公布再融资消息后纷纷遭遇市场的“用脚投票”,近几个交易日两市的领跌板块也受到恶意融资的冲击,并进而拖累大盘。

  一位私募经理坦言,如果业绩好的股票都有这样的圈钱计划,“那市场就完了”。他解释说,此前业内普遍担心的首要难题是限售股密集解禁,2、3月将是今年“大小非”解禁的首个洪峰,“大家都在考虑怎么应对限售股解禁,但没想到恶意融资会在这个节骨眼上频频出现,先于限售股解禁压垮市场,让人措手不及。”

  财经评论员皮海州认为:“更重要的是这种恶性圈钱行为将很快就抽干中国股市的最后一滴血。一家中国平安融资1600亿元,一家浦发银行圈钱400亿元。照这样的血盆大口,中国股市有多少钱都会被抽完。”

  恶意融资亟待治本

  22日大跌之后,两只股票型基金获准发行,被市场人士解读为政府出手救市,并对此表示欢迎。然而,市场人士同时指出,发行新基金,对于消除恶意融资造成的严重后果,只是权宜之计。要标本兼治,监管部门须施重拳。

  分析人士指出,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一直都是中国股市的恶习。如果不加以改变,那么股市不仅无法让普通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而且会永远成为上市公司的“提款机”。浦发银行和中国平安的再融资,已经引发市场对扩容的高度恐慌。该方案一旦获批,其他金融股也很可能如法炮制。正是在这样的预期之下,融资需求强烈的金融、地产板块成为近期市场最主要的杀跌动能。

  财经评论员笔夫指出,如果要消除市场的这种认识,上市公司需要向市场充分说明,公司是如何保障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的。如果真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公司在抛出融资计划之前,需要与小股东就投资进行充分的沟通与说明,并且取得一致意见。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公司却并不屑于去做这件事,在他们的理念之中,“内部”股东的家长意识依然没有消除,因此更多的中小股东利益却得不到保障。

  叶檀认为,再融资要兑现市场化与保护普通投资者利益的承诺,需做到两点:第一,公开增发除了召开股东大会获得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还有必要规定流通股东的支持率。使流通股东获得与控股股东含金量相同的投票权;第二,对于事后弄虚做假或者渎职的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审核人员,进行责任追溯,以避免以往上市公司靠增发圈钱,不圈白不圈的故伎重新上演。

  来源:市场报

  叶檀:又回到圈钱市?股市调控不要滥用"市场"二字

  股市处于牛熊分界线,管理层怎么做?众目所瞩。以表面上的市场化为手段,暗行行政调控之实,恐怕行不通。

  再融资恐惧症大爆发,中国平安与浦发不屈不挠的再融资,与中国联通等风声鹤唳的再融资传言,使投资者成为惊恐与愤怒之鸟。

  有些机构与个人在唱赞歌,因为A股市场估值过高,以融资方式增加市场供给,使市场回到合理的估值区间,一旦发生恐慌性杀跌,就以输入增量资金的办法凝聚投资者人气,这被认为是利用供需关系进行市场化调控的高明手段,可以使中国股市摆脱国际热钱的袭击,避免重蹈日本、东南亚股市的覆辙。

  这是错误的认识,是以伪市场化取代真正的市场化,是以供需关系代替资本市场的成本与收益理论,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一直在以供需关系的简单图解,将复杂的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工程简单化、脸谱化,而忽视了市场化所真正需要的全面的基础构建。

  22日沪综指再次突破年线,有多只新基金获批发行,旨在支撑近期持续下滑的股市,预计流入资金在800亿元左右。一个月以来管理层第三次为新基金“开闸”,有人称之为艺术的调整,“管理层最近审批基金的节奏确实控制得很好,对症下药,出一个利空批一只基金,种类分布也相当合理,目前为止是4只债券型基金4只股票型基金。很有艺术感,体现了在政策上改善资金面的取向。”这种评论让人啼笑皆非,发展资本市场不是搭积木,将散户、机构投资者稳定在一定的比例,就能建成健康的资本市场。如此理解市场化,是对市场化的最大误读。事实上,从去年5.30之后,调控政策已经从行政审批为主转到供求关系为主,基金成为调节之源。当几天之内股指深跌到3400,管理层放开了基金的申购推升股市,而在股市快速上升阶段,从10月份开始有48家基金宣布暂停申购,48家基金暂停一切申购,有一部分基金明显减仓,并且社保基金开始全面和大幅减仓,果然,11月8日又出现了一场4.85%的深跌。

  水多加面,面多加水,这是市场化的调节手段吗?只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管理层试图将股指控制在某个区间,但政策性调控引发的后果是恐慌性下跌与疯狂拉升,很少出现管理层所希望的理性,而此次的再融资,使得投资者再次直面股改前的终极疑问,资本市场是否又回到了圈钱市的本质?这是对资本市场的极大损害。

  如周洛华先生所言,左右资本市场热度的不是供求关系,而是成本收益,当成本高到一定程度预期收益大于市场投票权时,投资者就会用脚投票。毫无疑问,与H股市场相比,内地投资者的持股成本要高出数倍,因此,必然催生出与成本相对应的收益要求。在牛市上升期,由于股市击鼓传花游戏,使得畸低的收益被掩盖在重重烟幕之下,在新会计准则以及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下,净利润的流失被刻意忽视。一旦市场下挫,中国资本市场成本畸高、回报畸低这一硬伤,就成为投资者心中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无论怎样的供求关系,也改变不了成本收益不匹配的现实。反过来说,人为的调节供求关系,不仅不是市场化的手段,相反,是行政控制能力在股市深度渗透的象征。

  要建立市场机制,首先要使股市机制符合市场定价规律:第一,上市流通的股票达到一定比例,可以使市场定价机制发挥作用,而不是让那些控股股东成为庄家对股价吆五喝六。此次的再融资可以成为一个经典的反面教材,了解控股股东的决策对股价无以伦比的调控能力。如今一家公司尚且如此,今后股指期货推出,如何控制大机构操纵?第二,进行制度性建设,使市场明确预期,在怎么样的条件下公司会上市融资或者再融资,由市场自行做出判断。而不是任由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式的定向增发,或者进行圈钱式的公开增发,形成完全扭曲的激励机制,上市公司的融资与再融资与对普通股东的回报完全无关。第三,管理层设立规则后,按照规则行事,逐渐放松融资与资金入市的管制才是市场化的正道。

  中小股民已经在教育、医疗等领域领教了伪市场化破坏市场与民生的威力,在股市不应遭受同样的痛苦。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张玉)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