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频道 > 证券频道 > 上市公司公司评论

平安到浦发:再融资为何噩梦不醒

  来源 :理财周报

  作者 桂浩明/文

  1月21日,沪深股市大跌。究其最直接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是当天中国平安(66.25,-3.17,-4.57%,吧)公布了再融资计划所致。中国平安这天跌停。

到了2月20日,股市再度突然大跌,此时市场传出的信息是,浦发银行(39.30,-0.68,-1.70%,吧)也即将提出再融资计划。随着浦发银行股价一步步下探,整个大盘也一改前几日的上涨,掉头向下。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显然不受市场欢迎,所以相关计划的提出,特别是那些再融资规模很大的计划的提出,对股市来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变成投资者的一场噩梦。

  于是,投资者就有必要去思考:什么样的再融资对市场是有利的?在当前情况下如何化解再融资与市场的矛盾?

  再融资是曾经的“救市良药”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股市走势曾经很低迷。

  当时,有关部门设想以这样的方法来刺激市场:向流通股东进行“补偿性配股”,即以较市价低出不少的价格对流通股股东进行配股,这样在收益摊薄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让流通股股东持股成本有一个明显的下降。

  从表面来看这是上市公司在进行再融资。但究其内涵,则存在对流通股股东提供某种补偿的意思,所以被俗称为“补偿性配股”。

  后来,有人提出,此举侵犯了非流通股股东的权益,于是方案就调整为向全体股东配股,而非流通股股东可以将配股权有偿转让给流通股东(一般是每股0.10元),这样流通股股东在进行正常配股之外,还能够认购到由非流通股股东转让的配股额度,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转配股”。由于配股和转配股的价格都比较低,对于流通股股东来说构成了实质性的利好。于是在客观上,配股这样的再融资操作,也就发挥了“救市”功能。

  市场对再融资的两大要求

  现在的市场环境与十几年前已经完全不同。再融资的主要形式也由当年的配股演变成了增发,至于转配股之类,更是因为股权分置问题的基本解决而永远退出市场。但是再融资对于市场的影响依然存在,而且这种影响的倾向与作用发生的基本条件,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应该说,如果要投资者欢迎再融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股市环境要好,再融资有利于大盘和个股的上涨。因为对于投资者而言,再融资意味着追加投资,他们当然希望能够在牛市背景下进行。其次,再融资的价格要低,也就是通过再融资认购到的股票,相比在二级市场上买到的股票具有价格上的优势,这样能够保证在牛市环境中获得超额收益。

  在熊市环境下,如果再融资的价格特别低,那么它也可能会受到欢迎,不过这种再融资就有点类似于送股了。因此,当年的“补偿性配股”,在严格意义上讲,已经偏离了再融资的本来含义。可是,不管怎么说,从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来说,再融资也确实只有符合以上两个基本条件,才会受到欢迎。进而言之,站在市场的角度上说,也只有满足这样两方面条件的再融资,才是对其真正有利的。

  投资者都记得,在股改前两年,宝钢股份(17.89,0.27,1.53%,吧)曾经搞过一次增发,结果受到市场的很大非议。事后,宝钢股份的股票市价一度跌破了增发价,并且对当时曾经还有所反弹的市场起到了极大的抑制作用。而招商银行(29.73,-0.62,-2.04%,吧)在那时也有过一次增发,该公司在路演时就遭到不少基金经理的反对,最后不得已压缩了增发规模,代之以发行次级债。

  上述情形的发生,与当时的市场环境不佳密切联系。股改开始之后,股市走势趋好,市场对股票的需求扩大,再融资逐渐开始受到欢迎。特别是增发,往往以董事会提出方案时的市场价格为基准,到正式实施时市场价格早就上涨了很多,这个时候仍然以较早时候确定的增发价进行再融资,那么对于认购者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于是,人们也就能够从中听到不少相关的寻租故事。而这样的事情能够发生,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不管是在成熟度很低的过去,还是在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的现在,市场趋势好、发行价格低都是再融资获得成功的最基本保证。

   再融资缘何成为市场噩梦

  股改后的一段时间,再融资受到市场欢迎的程度空前,这也和股市出现了空前的牛市有关。但是,当市场环境出现改变时(哪怕只是牛市中出现了阶段性的调整),情况就开始变化了。

  一方面,由于股市不再是单边上涨,走势出现了反复,这个时候投资者对后市的预期自然变得就不那么稳定,他们就不会再有很高的积极性来继续扩大在股市中的投资、大量参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另一方面,由于股市出现了下跌,当初董事会通过再融资方案时定下的发行基价,到具体实施时可能和当时的市价很接近,有的甚至还比市价高,这样投资者参与再融资就无法获得价格上的优势。

  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必然形成大量的再融资股票“破发”,也就是市场价跌破发行价。这样一来,再融资就不但没有给投资者在股价上带来直接收益,相反还造成了损失,当然要引起反感。

  问题还在于,由于市场疲弱增量资金匮乏,而再融资本身是要增加对资金的需求,这就大大加深了资金供求矛盾。如果是中小市值公司进行再融资,由于规模有限,一般来说其对整个市场的负面影响还不是很大,人们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个案来看待,股市尚不至于因此受到很大冲击。

  但是,如果是大市值公司进行规模很大的再融资,情况就不同了。这次,中国平安(66.25,-3.17,-4.57%,吧)提出的再融资计划,涉及资金1500多亿元。

  市场传闻浦发银行(39.29,-0.69,-1.73%,吧)准备提出的再融资方案,涉及资金也有400亿元。如此庞大的再融资计划,对当前十分脆弱的市场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这就难怪,当这两家公司提出(或者是传闻会提出)再融资方案之后,股市作出了非常激烈的负面反应,导致上千亿元的股票市值因此而烟消云散。它们的再融资行为,就这样成了广大投资者的噩梦。

  事实很清楚,在一个弱市环境中,应该尽可能地去减轻市场压力。此时若一味盲目加大再融资力度,特别是进行大规模的高价再融资,无疑犯了市场的大忌。

  按道理来说,作为金融类上市公司,对于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至于“倒行逆施”进行大规模的再融资。

  令人遗憾的是,此刻不顾一切要强行推进再融资的,正是一些金融企业。它们因此触发了股市的下跌,自身股价上也下跌很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里的噩梦,不仅仅属于投资者,也属于提出再融资的上市公司。

  理性对待再融资与市场的矛盾

  话要说回来,上市公司要求再融资,作为一项企业行为而言,即便是在熊市中提出,也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就拿中国平安来说,它之所以要大规模再融资,很可能是为了完成海外收购。在国际市场上金融企业价格大幅下跌的时候,中国平安如果能够及时走出去,扮演一个“秃鹰投资者”的角色,未必不符合股东的长期利益。

  同样地,在连年快速发展之后,浦发银行现在的资本充足率已经很低,仅仅能够满足最低的监管要求。这个时候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无疑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但问题是,由于它们的再融资是要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的,这就不得不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离开了市场实际,再融资也就很难进行下去。

  中国股市虽然还没有过A股IPO失败的例子,但是再融资失败并不少见。

  而在熊市环境下,再融资并非绝对不能进行,但在具体做法上要有所调整,不能脱离市场的实际。

  在这里,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化解再融资与市场的矛盾。应该说,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再融资: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克服融资本位的思维,尽量控制再融资的规模,同时适度向市场让利,也就是制定有吸引力的再融资价格等;公司要与投资者密切沟通,让其形成对公司长远发展的稳定预期,同时公司的控股股东也应积极参与再融资;在再融资过程中通过建立储架式发行机制、以可转债、权证等形式缓解再融资对市场的压力,也是值得借鉴的思路。

  最重要在于,要形成上市公司的自我造血机制,避免动辄就向市场伸手要钱的做法,将再融资纳入公司市值管理体系中,应势利导,在强势市场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在弱市市场中尽量回避,这样就能够让再融资与市场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让上市公司、投资者以及整个市场,都真正能够在合理的再融资操作中获得好处,取得多赢。

  若此,那么前面所提到的今年的两次股市暴跌,也就都有可能被避免掉。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张玉)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