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公告,引起了广泛关注。公报中指出,《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已经获得会议通过。在这份3000余字的报告里,强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并首次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目标”。至此,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备受关注的“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从原则设想到具体实现迈出了关键性一步。(2月29日新华网)
寄托着国人殷殷期待的大部门体制改革,是我国自1982年以来的第六次政府机构改革,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更显现出不寻常的意义。
首先,“大部制”改革是革除“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良方。2006年10月,新华网曾报道,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不少新变化,但是,一些行政部门仍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不良倾向。而“大部制”改革,本身就肩负有打破旧有利益格局的使命。不仅将提高行政效率,也必将对破除官场不良风气,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在精简机构的同时,也要充分提高整合后的机构效率。众所周知,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仅建设部门就涉及建设、发改委、交通、水利、铁道、国土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此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在去年的十七大上,中央就指出,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以医改方案为例,我们亦可看出机构压缩的迫切和必要。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原副部长朱庆生表示:“中国要进行医改,首先必须整合卫生行政管理资源,协调管理。”全国政协委员方廷玉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个医改方案,十四个部委一起讨论了一年,至今还不明确。什么原因?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统筹,互相扯皮,各有各的部门利益。如果不成立一个权限高于各部委的领导小组,很难协调各方意见。”机构重叠、职能交叉,不仅协调困难,还会互相扯皮。
机构被压缩,效率必须提上去,否则就背离了改革的初衷。基于前车之鉴,我们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回望前5次机构改革,我们注意到:1982年改革将国务院的100个部委裁掉了39个;1988年改革将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从67个变成60个,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1993年改革将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从86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了20%;1998年改革将国务院40个组成部门减少到29个,2003年改革将国务院部委减少到28个。
归根结底,无论是破除“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还是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其终极指向则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