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博客
本报记者 赵彤刚
以“提问”为职业的我,却意外地被采访对象“采访”了一把。
前天上午,记者赴人大代表驻地采访,意外瞧见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送客归来。
我快步追上前去。
黄奇帆无意接受采访,工作人员也帮助“挡驾”。就在他的房门就要关闭的一刹那,我情急中脱口而出:“"金融市长"能接受金融记者的采访吗?”
“你是哪家媒体的记者?”刚刚进入房间的黄奇帆转过身来。
“我是中国证券报记者。”
“好,我接受你的采访。”
入屋落座后,我正要提问,不料,他却抢先向我提问:“你是中国证券报的记者,你怎么看中国股市?”
“短期震荡调整,长期前景看好。”我不得不给这位人大代表做起“股评”来。
“现在资本市场最关注的热点是什么?”。
“印花税、创业板、股指期货、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
……
一问一答间,采访人大代表的我,竟成了人大代表的“采访”对象!
也许我的回答还可以,通过了有“金融市长”之称的黄奇帆的“面试”,于是轮到了我问他答。
在交谈中,从重庆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到重庆上市公司的数量、市值……一串串数字,黄奇帆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尤令记者吃惊的是,他掰着指头跟记者算起利率、汇率掉期保值来,也是有条不紊,娓娓道来。“金融市长”果然名不虚传。
无独有偶。当记者意犹未尽地结束采访,路过代表团阅报处时,发现进来时摆放在那里的厚厚一沓《中国证券报》已所剩无几。一位正在翻看报纸的人大代表,得知我是中国证券报记者后,又拉住我兴致勃勃地聊起股市来。我在谈话中得知,他有多位亲戚朋友投身股市,自己也买了一些基金,收益还不错。
从被人大代表“采访”,到《中国证券报》在两会上很抢手,我深深感到,中国新兴资本市场与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