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蓝朝晖/文 王晓莹/图
优质铁矿石价格上涨、机动车排放标准提升、劳动力成本上升……进入3月份,多道利空的消息笼罩着汽车业。
3月过后,依照惯例的车市降价潮并未如约而至,有些车型甚至还出现了价格回升。
记者日前了解到,虽然,原材料的涨价、成本的增加,汽车企业纷纷表示会逐步消化掉,不会转嫁给消费者,但业内专家分析说,受宏观调控、油价上涨、汇率上涨、铁矿石等因素的影响,汽车企业盈利水平较去年明显回落;而生产厂家产能的扩张以及部分消费者购买预期的回落,将有望进一步加剧市场供求格局的变化。
车企盈利能力仍可观
由于钢材成本占汽车行业总成本的比重较大,约占60%-70%左右,此次铁矿石涨价65%将导致钢材涨价10%左右。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尽管中国汽车厂家面临着钢材涨价的压力,但市场竞争激烈,汽车价格直接上涨可能性不大。“汽车的原材料价格一直在涨,钢材还不是汽车惟一原材料,玻璃、橡胶等原材料价格以及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的财务成本增加,而汽车交易价格却一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因此,成本的增加只是挤压了单位整车的利润空间。”贾新光说。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钢材价格上升给汽车制造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早已被厂家采用其他的方式消化掉了。去年11月底,宝钢宣布上调2008年第一季度钢材价格,上涨幅度为4.3%-8%,但今年初的汽车价格至今仍保持稳定。
贾新光认为:“延续多年的汽车降价潮,让汽车生产企业只能采用节约成本、压缩采购价格、本土化生产来消化,不会轻易转嫁给消费者。汽车制造成本的增加还会继续,而销量才是缓解成本压力的关键。”
奇瑞发言人金弋波表示,奇瑞的车型短期内不会涨价,今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持价格稳定。而预计到2010年之前,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的态势都不会改变。因此在汽车行业盈利能力温和下降的趋势下,那些研发能力强和车型丰富的企业将最终受益。
“在如此良好的增长趋势下,汽车行业在去年都是盈利的,而且利润效益要高于全国工业行业的平均值。汽车制造业成本的增加完全可以被厂家消化掉。”贾新光说。
成本逼迫企业产品调整
目前,北京率先实施国Ⅳ排放标准,不少厂家开始对燃油排放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虽然市场已经平稳过渡,价格也未出现大起大落,但市场人士却对汽车企业为削减成本转化为各种变相涨价的苗头表示担忧。
“原材料的涨价虽说没有影响到汽车的价格,但是从去年开始减少降价幅度,延缓降价频率,通过适当提高配置提升产品价格等现象已经成为了车市的主流。不少车型的直接价格优惠,被服务增值或增加配置的做法所取代,消费者要买到低配置的车现在是越来越难。”一位合资品牌的经销商告诉记者。
事实上,从3月1日起,不少企业已经借国Ⅳ升级进行了试探性的涨价。一汽-大众捷达的国Ⅳ版车型在进京后,不少经销商曾尝试加价1500元,但在实际交易中,多数是按照厂家的指导价成交。
“厂家在尝试加价失败后,会考虑在配置上下功夫。”中联市场总经理张超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市场上那么多低配车型你已经很少能见到了,即便厂商生产配置上有,但在经销商处也会给你无端地增加配置,变相加价。”据了解,北京市场上一汽-大众的经销商在速腾、迈腾上都曾有过私自增加配置的做法,为了盈利,经销商敢冒市场份额丢失的风险,而变相提价。
张超的观点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赞同,贾新光表示,不少过去生产低端车的企业正在向高端转移。“企业成本的增加,必然带来产品结构的转型,生产高端、高配置的车型,实现盈利的目的。比如说吉利,目前低端车型已经基本不做了,美日、豪情都已经停产,未来将以远景作为发展的主打车型。” 贾新光说。
“年度车型与改款车也是企业目前采用的调整方式,经常会改改样子或者增加点配置以新车型的方式推出,实际上,这都是为稳定价格,变相转嫁成本的做法。”张超如是说。
零部件成转嫁主力
原材料成本加大,利润趋薄,多数汽车分析人士虽然表示成本的增加难以影响到汽车企业,但对身处产业下游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却深感寒意。
汽车整车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强势地位,因此,会把成本增加的风险分散到整个产业链上,整车价格不敢提,但对零部件企业却一直在压价。尤其对缺乏核心技术,替代性又比较容易的零部件企业而言,成本的增加无疑会成为灭顶之灾。一家零部件供应商告诉记者。
米其林中国的相关人士也表示:“由于橡胶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米其林在北美、欧洲都提高了轮胎售价。”据了解,米其林在欧洲大陆销售的重型轮胎价格上涨3.9%;对英国和独联体国家售价分别上涨7%和6%。“中国的市场规模很大,完全能消化掉一部分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但如果国际橡胶价格继续上涨,不排除轮胎涨价的可能。”该人士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多数经销商也认为整车涨价的可能性不大,但担心成本上涨的压力会在零配件价格上体现。
“过去像捷达等车型,维修保养很便宜,但现在不少国产的新车型维修保养不亚于进口车,虽然有技术提升的因素,但多数还是零部件价格上涨造成的。”一家经销商的负责人对记者坦言。
业内人士分析,消费者购车往往只注意价格,往往会忽略售后成本的考虑。其实,零部件一直被汽车企业控制,往往会在价格上做文章,“例如一个原厂配件,多数厂家都是贴牌让下游企业代生产的,因此生产厂家不同价格也不同,但消费者每次消费都是按照厂家的统一指导价购买,这部分消费者是很难弄清楚的。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已有汽车制造商进入了汽车服务领域,从这些方面赚钱。一些合资企业涉足保险、金融等领域,为日益摊薄的汽车利润寻找新的增长点。
市场格局有望分化
“我觉得成本增加,对汽车企业未必是件坏事,尤其是对自主品牌加快资本运作,进入国际资本运作市场,进一步向产业的两端延伸将产生推动力量。”贾新光说。
据了解,目前,成本上升的压力,让不少国内车企已经开始着手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业内专家认为,2007年中国汽车业一路高歌,2008年将有望突破千万辆的销售大关,这对汽车制造商来说是个良好机遇,但由于各种原材料价格不断攀高,危机与压力随影而至。如何控制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销售成本,提升产品的品质与价值,都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直接涨价不很现实,那么只有撑住,在其他环节下功夫。“关键是看市场,不少合资品牌开始在中国扩大产能,建新工厂,正是为了实现本土化生产降低成本,而对自主品牌而言,海外建厂以及出口高附加值车型可能也是最佳选择。”该人士表示。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原材料的涨价,特别是能源、钢材的涨价还会延续下去,而且人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这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对于一些中小汽车企业而言,因为本身利润空间很小,厂商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就是销售,而销量增长势必导致原材料的大量消耗,这必然会造成成本增高,盈利难度将更大。“今年在原材料不断上涨的态势下,汽车企业谁也不敢轻言涨价,导致增加的成本只能自己消化掉,谁撑不下去,谁就有可能难逃被兼并收购的命运。”张超说。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