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前的"苏湖熟、天下足",到后来的"湖广熟、天下足",再到现在的"河南熟、天下足",这个流变过程值得深思。国家应考虑建立国家对中部地区初级产业的补偿机制
3月5日,河南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第一个发言:“我省(河南省)提出来发展核电站,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提前规划。
”他解释说,河南的人均装机容量仍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7%左右,人均电量指标也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4%左右。
为确保华中电网运行,河南拉闸限电100万千瓦,这说明河南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强。河南大部分都是火电,要满足人民用电需求,还有大量的用电缺口,如果继续建设火电,环境容量不够,也占用大量的公共运力。
呼唤中原崛起 公开的资料显示,湖北省为争取核电项目,数年前就已经完成选址工作(咸宁市通山县),并完成了道路建设、土地平整的工作。中部的江西、湖南也已完成前期准备,河南起步虽晚,却不甘落后。但是,河南争取的不只是核电。
3月6日,河南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河南省常务副省长李克提出总结性建议:国家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地位,并列入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李克说:“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的主要经济核心区,也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密集区,建议国家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当中明确中原城市群的重要地位,将中原城市群九个城市四大产业带预留发展区域纳入国家重点开发区。”
李克还建议,国家要尽快编制和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抓紧出台具体政策措施。
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高技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河南人口、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均居中部地区首位,产业基础比较好,具有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比较优势。李克建议,国家抓紧组织中部崛起政策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从资金、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没有给出既定的优惠政策,也不会有中央财政上的倾斜。但试验区拥有关键的"先试权":自行进行摸索试点,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申报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李克的话可能是针对上述情况而言的。”河南省社科院一位学者告诉记者。
该学者进一步解释,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才等综合优势条件,决定了它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三个基地”、“一个枢纽”战略地位。一直以来,中部地区就承担着全国粮食、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和供给任务,为东部及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同时也使中部地区形成了以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种初级化产业结构由于本身存在着低附加值的问题,进而也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加强农业根基 “河南用占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小麦、十分之一的粮食。建议国家充分考虑河南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在中低产田改造、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基地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河南的支持。”针对农业发展,李克在3月6日的代表团会议上说。
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指出,河南粮食连续多年超过1000亿斤,40%来自大中型灌区。但是,近10年来,国家对河南灌区投入仅6.42亿元,平均每年约0.6亿元。
“因此,渴望水利部门能够加大对河南灌区改造投资力度,今后在安排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投资时,给我省的补助比例能够按照我省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的比例给予安排。”张大卫说。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省工商联主席梁静提交《关于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力度的建议》,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
“保障粮食增收,肯定要牺牲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利益。”上述学者告诉记者,“从以前的"苏湖熟、天下足",到后来的"湖广熟、天下足",再到现在的"河南熟、天下足",这样一个流变过程值得深思。
为此,国家应考虑建立国家对中部地区初级产业的补偿机制。比如,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出发,为粮食主产区设立粮食安全保障基金、粮食风险基金,让非粮食主产区分担部分责任;加大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石玉)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