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周玮
全国122家图书出版社、25家音像出版社、27家影视制作单位、32家电影发行放映公司、29家省级和市级文艺院团已完成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失、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初步改变;文化传播渠道建设速度加快,9个省区市实现了全区域广电传输网络整合,23个省区市的国有出版发行集团公司实行了省内连锁,城市电影院线已有34条。
我国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近5年来,各试点地区和单位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以不懈实践与大胆探索写就文化体制改革稳妥推进、硕果迭出的时代篇章。
一批文化企业破茧而出
体制机制改革令我国新闻出版业面貌一新:出版方面23个集团已经或正在转制为企业集团,100多家图书出版社转制到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等第一批试点单位效益明显提高。新闻出版总署提供的数字显示,转制后的出版发行企业国有资产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了保值增值;经营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是未改制单位的3倍多;企业年均利润增长20%以上,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出版领域改革的不俗业绩,折射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了新进展,而随着文化企业上市步伐的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大型文化企业破茧而出,战略投资者地位初步确立。北青传媒、陕西
广电网络、上海
新华传媒、四川新华文轩和辽宁
出版传媒等多家文化企业先后上市或实现再融资。目前全国有11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上市、2家文化企业在H股市场上市。
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见成效,文化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已组建全国性出版物连锁总部26家、连锁网吧10家、连锁演出票务公司6家。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和环渤海地区初步形成若干书报刊音像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物流、动漫游戏开发、影视生产等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
文化低保有品质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起以大中城市为骨干、县级城市为基础、辐射乡镇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
“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136.4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约50%。“十一五”期间,发展改革委和文化部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9.4亿元,带动地方配套资金约25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已通电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解决了近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展顺利,已形成省有中心、地县有分中心、乡镇和街道有基层中心、村和社区有服务点的格局;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入新阶段,大力推广数字化放映,广电总局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农村数字电影技术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建设,每年提供200部影片(含科教影片)的数字化服务;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来,已建成农家书屋2万个。
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文化低保”品质,各地积极探索新方法。广东省首创“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等模式,盘活了文化资源,缓解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湖南推出了“新华汽车书店”,利用汽车书店这种崭新的形式,把书送到田间地头,目前已有50台“汽车书店”奔跑在湖南省各县市。出台鼓励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办法,民办博物馆等发展迅速,仅浙江省目前就有民办博物馆、艺术馆83家。
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表示,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要紧抓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这一重点,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牢牢把握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创新。转企改制、塑造新的市场主体,仍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要继续加大力度、加快进度。鼓励转企后的大型出版发行集团公司跨地区兼并、重组,以股份化为重点加强联合,扩充资本,做大做强。
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深化改革,以新的运行机制保证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对实行公益性事业体制的新闻出版单位,国家将按照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以项目投入、政府采购为手段,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重点是人事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