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渐
1月21日,中国平安的临时董事会通过决议,决定进行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融资活动,融资额将超过1600亿元。
中国平安再融资计划一传出,其A股和H股双双大跌,进而引发中国股市狂跌。
“企业怀有做大做强的理想是没有错的,但是落实到实际上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今天平安募集1600亿元,明天工行、人寿再募个2000亿,那中国的证券市场不是垮了么?”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说。
中国平安于2007年3月1日在A股上市(此前已于2004年6月24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上市前净资产总规模不到400亿元,在A股上市后达到1000亿元,而相隔不到一年,又再抛出逾千亿的公开增发和分离交易可转债联合再融资计划。
“中国平安A股上市不到一年又大规模再融资,事件本身反映出我们的市场在制度层面上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吴晓求指出。
第一,规则设计待推敲。再融资在制度层次上缺乏有关的规定和限制。虽然现在有融资比例的限制,但是在再融资与上一次融资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再融资的额度方面都缺乏限制条款。比如可以具体规定:一般情况下,两次融资之间至少间隔三年;如果没有重大收购行为,再融资额度不得超过首次公开发行的规模。
第二,审批制度需完善。我国IPO的审批历来是很严格的,但是再融资方面的审批也一定要从严,要考虑到融资行为的合理性和市场的承受能力。在A股市场增发这么大规模,让香港市场的股东坐享溢价收益,对于我们的A股股东来说,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平安似乎并不缺钱,因为它在一级市场用于打新股的资金都超过了1500亿元人民币。一手拿着1600亿元以上的资金在股市里打新股,另一手又伸出来向投资者索取1500亿元的资金,正是中国平安这种对股市不负责任的行为,加剧了中国股市的暴跌,给投资者带来了不该有的损失。
关于这千亿融资的投向,媒体展开大胆的假设与小心的求证,2008年1月23日《中国证券报》在《集资用于海外收购中国平安或入股英杰华及保诚》中报道:“记者从接近平安集团的人士处了解到,有平安重要高层在公布再融资方案前曾前往英国。而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平保巨额集资或有意收购英国保险商英杰华及保诚。该报道还称,中国人寿也可能考虑入股这两家英国公司。
“这种不计后果的融资行为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一旦对市场失去了信心,对上市公司失去了信心,要想再恢复就很难了。”吴晓求不无忧虑地说。
面对市场和社会的各种猜测和争议,中国平安表示将坚持总额达1500多亿元巨额融资计划。该公司同时拒绝进一步透露和评论与本次融资有关的事项。
一位学者表示,中国平安筹资相信有其海外投资的目标性,相比于主权投资基金,可能它的背景更加容易让外国投资者和政府接受。另外,对于国内金融机构的兼并,平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据悉,这项空前规模的融资计划须在3月5日的临时股东大会和中国证监会及香港联交所等监管部门的最后批准后方能实施。
东莞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大霄认为,中国平安股价和大市一起都在震荡调整,在等待审批的数月时间内,不排除出现让平安更改相关计划的因素,至少股价就是一个方面。
李大霄认为,相信中国平安不会单方面做出如此大规模的融资计划,可能与一些关键层面,包括监管层会有沟通渠道。之所以这次融资引起投资者的恐慌,除了金额过大外,主要是融资的用途没有进一步说明,造成多种不确定性。
中国平安的巨额融资方案能否在3月5日股东大会上顺利通过,市场人士都拭目以待。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